洋荷是这个季节独有的美味

深受马关人民的喜爱

特别是刚刚上市时

洋荷的价格可是不菲

篾厂乡的群众结合当地的气候资源

大力发展洋荷种植

篾厂乡位于马关县西南部,全境森林资源丰富,气候湿润,土壤肥沃,山地居多,属低纬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在这种特殊的地质地貌和环境下,盛产着既美味又营养价值极高的山珍——洋荷。洋荷,别名野姜、茗荷、阳霍,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味道独特,营养丰富,还可入药。

走进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碧叶婆娑,葳蕤成丛的洋荷,扒开洋荷丛,紫红色的洋荷已微微露头,似乎在告诉人们:今年又是个好收成。这是篾厂乡传统特色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以前家里的土地很多,但是不知道种什么值钱,我们想着洋荷是我们自古以来都种的东西,不需要出去买种子,也不需要过多精力的来施肥、打药,种植成本不高,经过调查了解市场需求,就和大家一起用自己的种子发展种植洋荷了,当年种植当年收获,而且可以收好几年,是典型的‘懒人菜’。这几天的洋荷可以卖到15元/斤,过段时间产量多了的话平均算下来也是均价6元/斤左右,平均亩产值还是有元/亩左右,很划算种植,今年我家种植了2亩,预计收入元,感觉挺不错的,我计划明年多扩种些,”篾厂乡大新寨小组村民陈云介绍到。

许多群众每天饭后最大的乐趣就是散步到田间地头望着大片洋荷,计算着今年的收成,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正冒雨采摘洋荷的地棚村民张天祥夫妇说:“我家是整个村子种洋荷的第一家,已经种10多年了,当年是一小蓬慢慢发展起来的,后来渐渐发展形成规模,今年种了13亩多,占了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洋荷丰产时期,伸脚下去都会踩到,地里密密麻麻的,好看得很,我们种洋荷一年收入在4-5万左右。这些年以来,洋荷苗是1块钱1棵,但是我舍不得卖,留着送给寨子里需要的人,差不多送了30多家人上千棵啦,因为我觉得那点钱没有帮助亲朋寨邻有意义,希望大家都能有点收入,这样日子会好过点。现在我家的洋荷都是老板来收购,有些是直接空运卖到外省了”。张天祥夫妇虽已年过半百,但对于洋荷产业却充满着无限激情,在他家的带动下,地棚、红岩脚、红岩冲、水地房四个小组共70余户群众发展种植余亩洋荷,预计经济产值可达30余万元。

“我们村委会前年就计划大规模发展洋荷产业了,洋荷种植不需要多少技术,只要人不懒,我们这些地方的土壤条件,就在田边地角都能种,只要种起来,不仅能增加收入还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加上价格也挺好,特别是第一批上市的洋荷,如果大家勤快点,管好点,结的早能到20块钱一市斤,是非常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特色传统产业,我们计划组织群众去西畴县考察学习,然后在刺梨、李子地里套种,真正将我们的土地资源盘活起来,为群众拓宽致富路子,”大新寨村党总支书记赵永发胸有成竹的说。目前,大新寨村委会已有余户群众发展种植了洋荷亩,预计经济收入万余元,其中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余户发展种植洋荷余亩,预计经济收入60余万元。

篾厂种植洋荷的历史悠久,河边、山沟、房前屋后......只要有一抔土便风姿绰约。但曾经大多为房前屋后零星种植,经济效益不明显,为让田间地头的农产品真正变成群众口袋里的“真金白银”,篾厂乡狠狠抓住乡村振兴战略机遇,紧紧围绕产业兴旺为主线,大作产业文章,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以“订单+农户”的发展模式,抓住洋荷易成活、成本低、见效快、收益长的特点,积极畅通产销渠道,团结带领群众大力发展洋荷产业,为贫困户脱贫致富“造血”。今年以来,篾厂乡共余户群众发展洋荷种植1余亩,预计经济收入余万元,其中带动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余万元。

  如今,洋荷种植已然成为了篾厂乡群众脱贫致富的一大产业支撑和增强产业后劲的新亮点。漫山洋荷圆了群众一个又一个的致富梦。

通讯员:骆思雨

责编:郑文芳王开敏

审核:陶永顺

了解马关更多消息请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huaf.com/hhzp/5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