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则消息我就慌了,默默去检查我家的“防疫专用柜”,40盒莲花清瘟胶囊安静地呆在那里。

自意大利疫情暴发以来,我一直仔细看管着它们,以备不时之需。虽然我们安然度过抗疫第一阶段,即全国封城时期,目前进入与病毒共处的第二阶段,同事朋友无人感染;但这些有国内诸多大师加持的胶囊始终是我的定心丸。

在武汉立过汗马功劳的药,到了北京就水土不服,那到了罗马呢?眼前这40盒胶囊,立即化成40个问号,挥之不去。

这个专家,不是别人,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突发公共事件中医药应急委员会委员、国家级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刘景源教授”,得换好几口气才能把头衔读完,方见本尊姓名,有“云深不知处”的即视感。

刘景源教授说,中医讲求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不同的季节、不同的人、不同的地区,同一种病表现也不一样。这个好理解,愚钝如我,也get到了。

接下来刘教授说,“比如说新冠肺炎,在武汉发病时是冬季,阴雨连绵,气候寒冷,中医诊断是寒湿,叫做寒湿疫,用《伤寒论》的方药,麻黄、桂枝、细辛、苍术等等,散寒祛湿,效果很好。”原来武汉疫情期间大显神威的药来自《伤寒论》,我中草药历史悠久,祖上早就有了。

可是问题来了。根据度娘,《伤寒论》原作者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生平大致如下:“张仲景(约公元~年——约公元~年),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古中国传统中医学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东汉南郡涅阳县人(今邓州穰东镇张寨村)人。”

张仲景生活的时代,距今约年;且不说时间跨度大,人口流动变化大,此病人早不是那病人,单说地点。张仲景出生在河南南阳县,即使他四处行医,游历甚广,也肯定没有跨过长江到达武汉,那他老人家的方剂怎么就能对症武汉疫情呢?

刘专家说:“比如说新冠肺炎,在武汉发病时是冬季,阴雨连绵,气候寒冷,中医诊断是寒湿,叫做寒湿疫。”原来新冠肺炎有个中医名字,叫寒湿疫,很长姿势。

对此,另一个专家有解释,且同样大名鼎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科院院士仝小林。仝小林院士说,这样能更好地指导中医开展治疗。“把新冠肺炎命名为寒湿疫,宣肺化湿,病位在肺和脾肾,中医就知道治疗原则了。如果直接说这个病是新冠,中医不知道怎么治,没有概念。你说SARS中医也没有概念,但是一说肺毒疫,就明白了。”院士说。

原来非典型肺炎叫肺毒疫,姿势继续长。

仝小林院士关爱老百姓。说寒湿疫他们马上能听得懂,知道这种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原则,驱寒祛湿老百姓有很多方法,例如艾灸、拔罐这些,所以把新冠肺炎命名为寒湿疫很有必要。

仝小林院士很贴心。提倡老百姓要注意保证屋子里暖和、干燥,另外饮食要以热的为主,例如大蒜之类的,热和干能有效缓解寒和湿,增强自身抵抗力,有利于预防新冠肺炎。

但显然,仝小林院士的方法也不适用于北京。因为刘景源教授说,“现在已经进入夏天,6月21日就是夏至,夏天气候和冬天气候完全不一样,目前是高温炎热干燥,人的体内环境也会随之变化,所以发病就不会再是寒湿了,临床表现应该是燥热。”

那北京这次疫情该叫什么?专家没说。燥热疫?还是不是新冠肺炎呢?

刘景源教授还说“新冠肺炎治疗方案要因时、因地、因人调整”,那我们就回到了一人一方的时代,因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绝不能熬一锅药,给每个人都喝,更不能给一群孩子喝。医院大锅熬中药的方式,就是完全错误的做法,刘专家怎么不早说?

问号们越来越多,上网一查,还有《新冠病毒和中草药:泰国、老挝批准中国推荐的抗病毒中药连花清瘟胶囊》的,称“自疫情发生以来,莲花清瘟的需求量大幅增长。”

答案恐怕就隐藏在字里行间。坐等刘景源教授开出新的方剂。

--THEEND--

谢谢

心灵无极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huaf.com/hhjz/9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