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训DAY6

时间:7月23日

天气:晴转多云,有时有阵雨

地点:杭州西湖曲院风荷

第九届特使闭营汇报?走读路线分享

六天的学习时光转眼即逝。这六天,第九届西湖文化特使学员系统地学习了西湖文化知识,不仅与专家学者亲切交流、深入探讨,更驻足历史古迹,品味西湖故事,收获良多。到了集训营的最后时刻,这一届的小伙伴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一起来看看今天的闭营仪式吧。

项目汇报?走读设计

第一组

孤山之旅:铭西湖记忆,铸永恒信念

路线:岳庙→风雨亭→武松墓→苏小小墓→秋瑾墓→苏曼殊墓→惠兴女士墓→林逋墓

第一组的学员们通过“PPT+情景剧演绎”的方式,以“铭西湖记忆,铸永恒信念”为主题,从岳庙出发至林逋墓,带我们领略7位故人在西湖留下的共同记忆,使我们对西湖故人的信念产生了共鸣,也获得了对生死问题的新理解。

第二组

三台云水:文化的多元与包容,

历史的传承与延续

路线:黄篾楼→武状元坊→子久草堂→浴鹄湾→苏东坡像→慧因高丽寺→唐樟→于谦祠墓→陈夔龙墓→俞曲园墓→乌龟潭→苏轼大麦岭摩崖题刻

第二组的特使们与大家一同游览三台云水一带风光,于良诗美景中品味历史人物身前身后,于平凡里品读不凡,由不凡中寻觅平凡,在俗世与奇人的共鸣中看隐逸与世俗文化的交织。在黄篾楼和浴鹄湾,张雨半隐半俗;在子久草堂,一代山水画大师黄公望,由出仕至归隐,富春山居,画中兰亭;瞻仰苏东坡像,子瞻不以个中为异,肆意红尘,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且侧立于俞曲园墓,也能感觉到那般辞官讲学的崇高,“余衰且老,犹倦倦然为吾桑梓之邦望也。”仅从这西湖边的一角,便足以窥得中国传统文化中几千年来不息儒道之争之一斑。

第三组

北山雅赏

路线:智果禅寺→枕漱亭→宝灿亭→抱朴道院→初阳台→牛皋墓→紫云洞

第三组同学的线路以“北山雅赏”为主题,别出心裁地虚构了仙裾飘飘的仕女“夭夭”形象,带领我们走读智果禅寺、抱朴道院等著名景点,将佛道文化与西湖建立联系。其严谨的考据精神,更令同学们赞叹连连。

第四组

北里湖畔的爱与诗

路线:断桥→放鹤亭→冯小青墓题碑→苏曼殊墓遗址→苏小小墓→秋水山庄

“那边人好多呀,要不要去看看?”“去!”“你们去不去?”“去!”第四组的特使们一上台就用杭州话招呼大家,带着我们从断桥走上孤山,再走到西泠桥畔,将一幕幕凄美的爱情故事带到我们眼前。断桥上,有许仙和白娘子在江南烟雨中的相会;孤山放鹤亭外,有林逋“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的悲怀;秋水山庄,有沈秋水走出迷蒙在西湖畔那一丝淡淡忧伤的背影……忆往昔儿女情长,我们在感叹于千古沉淀的情思的同时,也见证了人们向恋爱自由的思想转变。

第五组

宗教探秘,拾遗禅香

路线:灵隐寺→飞来峰→雷峰塔→净慈寺

第五组特使成员沿着路公交的路线,在西子湖畔探寻佛教文化遗迹。他们着重介绍了灵隐寺等经典佛教景观,让我们对这些“最熟悉的陌生人”背后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有了全新的认识。禅香与荷香融汇,通过第五组的精彩演绎,特使们深深沉醉于西湖的禅文化,感受了美丽西湖的宗教意趣。

第六组

徜徉河坊——走进不一样的烟火西湖

路线:胡雪岩故居→非遗巷子→张小泉剪刀→胡庆余堂中药馆→朱炳仁铜雕博物馆→西泠印社→吴越陶瓷馆→知味观→王星记→万事利丝绸

漫步河坊街一带,我们跟随第六组的脚步穿梭在喧闹的市井。西湖这出乎淤泥而不染的静女,在此却携带着淡淡的烟火气息,展现了融于世俗的风貌。胡雪岩故居描画出晚清时期,“红顶商人”胡雪岩显赫的一生,可叹江南药王郁郁而终,只留下胡庆余堂传承至今,作为在人间最后的痕迹;非遗小巷,千般奇物,无不诉说着传统手工业背后历史所承载的羁绊。穿过这条巷子,就来到自古以来络绎不绝的步行街。人流中林立着各种百年老店,张小泉剪刀铺、方回春堂、胡庆余堂……它们静默地守着一处街角,等待人们前来探寻它们背后的历史深度。我们从今天的店铺回望曾经商业文化的风烟与历程,反思如今我们的守护与传承。

老师点评

两位老特使(吴科杰、徐宇飞)的点评表扬了学员们潜心研究史料的认真,跨越时空的创新小品,也肯定了独创“夭夭”这样一个具有个性和特点的“导游”角色的叙述方式。吴前辈更是感叹“人生百年,只有树木和石头可以留下千年历史。”学员们对历史的考证和尽心的研究是特使们“文化”精神最核心的体现。同时老特使们也给出了一些建议,比如对于图片的像素问题,有待考证的史料细节以及表演时候的表情管理。

刘春蕙老师高度肯定了学员们的精彩汇报,她表示,特使们的表现展示了新一代青年对西湖文化的热忱,以及推介西湖文化的拳拳之心。她还特别指出,情景剧式的演绎方式和文创人物的连接方式是汇报的两大亮点。同时她也建议特使们在宣传西湖文化时,要注重内容的严谨性与表达方式的活泼性的平衡。

夏攀老师主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huaf.com/hhxx/9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