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风伊洛两岸稻荷香李向阳
治白癜风偏方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01/5419408.html 伊洛两岸稻荷香 重读辛弃疾的《西江月》词,读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感到分外亲切,因为这就是我童年所见的景物。十里蛙声,十里荷塘,十里稻花香,是昨天的生活。恍然一梦,三十多年过去了。 洛河下游稻田一片 洛河由洛阳向东,进入下游伊洛河冲积平原的核心地带。这里最动人的,是洛河两岸的稻田与荷塘。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白马寺的周围,是一片数千亩的洼地水田,这里孟津县平乐乡翟泉村的稻田;沿着国道向东,陇海铁路两侧,平乐乡金村的稻田,连接的是我的家乡——偃师首阳山镇(过去叫南蔡庄公社)韩旗村的稻田;而洛河南岸,号称夹河滩的地方,从偃师佃庄镇向东,经翟镇镇,一直到岳滩镇,东西长四、五十里,南北宽十到十五里,全是的稻田。而偃师县城附近,从城关镇到山化镇的寺沟村也断续分布着稻田,而与之对应的(伊洛河交汇后)洛河南岸,也有连片的稻田,从偃师的顾县镇一直扯到相邻的巩县回郭镇。而往西一直到庞村、李村、诸葛的伊河南岸,也有大片的湿地和稻田。可以说,稻田、蛙鸣、柳岸、白鹭,在洛河、伊河下游及汇合后的伊洛河两岸,到处都是这样的风景。 上小学开始,到放麦假的时候,插秧成了我们生活的必修课。小麦收割后的田地,经过拖拉机深翻,修筑好田埂,就从水渠里引来渠水,放进大田里,赶着水牛,拉着耙过几趟,把水田耙均匀,再把田畦整修好,一方方整齐的稻田里,盛着倒映有蓝天白云的清水,等着我们去插秧。小孩子的活主要是运送稻苗。水稻育苗是在春夏之交,在水田上均匀撒上稻种,稻苗便密密麻麻地生长起来,等割完麦子,大人们从秧田里把稻苗一簇簇拔出来,一把稻苗用稻草扎一个捆。把成堆的稻苗运到大田里,提苗抛秧就是我们工作,我们比赛看谁抛掷得远。那时候,稻田边都是提着秧苗跑着的孩子和碧绿的稻苗,水中间是插秧的大人。等到我上初中的时候,插秧便成了我要干的农活,弯腰插秧,把稻苗塞进泥窝里,排成行,退着往后走。当腰酸背疼起来直腰时,看到水里纵横成行的绿色秧苗,别提多高兴了! 而与稻田相伴的,是田里的肥美鱼虾,可爱的水鸟、青蛙,还有我们捕鱼、捉虾的童年。到秋天的时候,稻田的水放了,水渠里的水干了,就是逮鱼的好时候,找一个残存水的小坑,那一准是有鱼儿的地方,捉回去,剖洗干净,或少或煮,就是我们难得的佳肴。 凡是研究过世界古代文明史的人都会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历史上的文明古国的都城都依河而建。“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而华夏第一王都二里头斟鄩遗址,就是靠着古洛河而建的。那么,洛河两岸古代最重要的粮食是什么?考古专家会告诉你,在夏都斟鄩二里头遗址发现1.2万粒谷物种子中,炭化粟粒为多粒,而炭化稻谷的绝对数量达到多粒,而小麦不足是10粒,令人惊讶!考古人员分析,当时二里头附近稻谷的种植面积,要远比人们想象大得多。 在二里头遗址所在的伊、洛两河之间的夹河滩,就隐藏着一条古洛河道,这就是位于二里头遗址之南的涝洼渠。这条古河道两侧,过去就恰恰是稻田密集的地方,这条古洛河虽然经过历时变迁,一直以低洼湿地和排涝渠的形式存在着,从上游的佃庄镇,穿越翟镇镇,一直到岳滩镇汇入洛河,这里是稻米的主产区,是鱼米之乡,也是夏朝都定都的主要原因。 “偃师八景”连着稻田荷塘 历史上的“偃师八景”中,有“夹河渔唱”、“鄩荷布锦”。 在伊洛河之间的夹河滩,沿着古洛河——河道涝渠两侧是大片的湿地和稻田,蒹葭苍苍,荷塘处处。在小河边,在芦苇荡旁,在鱼塘之上,一叶扁舟,坐着打渔的渔翁,是一道风景。这就是所谓的“夹河渔唱”。过去夹河的鲤鱼肥美,自汉魏到唐宋,一直闻名全国。据《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鲤伊鲂,贵于牛羊”。就是说,夹河滩的鲤鱼和鲂鱼,比牛羊肉还贵。产自洛河的夹河滩的鲤鱼,享有“龙鱼”的美誉,因其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闻名。而童年在夹河滩的沟沟汊汊的中摸鱼捉蟹,游泳嬉戏,成了一代又一代夹河滩人童年美好的回忆。 而“鄩荷布锦”,展示了洛河下游一条潺湲的洛河支流——鄩溪上的美景。鄩溪,位于偃师山化镇寺沟村北部的温泉寺温泉与上游另一处泉水汇集而成,鄩溪入洛河口处,曾经是偃师境内最大的漕运码头——鄩溪湾,民间谐音为孙家湾,有“孙家湾十里长”之说。而鄩溪上游一直到河口,是几千亩荷塘,每到夏秋之交,莲叶田田,荷花朵朵,犹如一幅无边的锦绣,铺在溪水上,煞是喜人。清朝洛阳诗人吕恒谦的《月夜孙家湾看藕花》写出夜晚荷塘的静美:“客心怜静夜,随风看芙蕖。未到花深处,香风已满裾。” 何日再闻稻花香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的工业化的进程,尤其是洛河下游数家火电企业大量抽取地下水,洛河两岸的水位急剧下降,夹河滩和伊洛河两岸,大片湿地消失。水稻赖以生存的湿地大面积消失,“十里荷塘,十里荷香”不见了,洛河下游的鱼米之乡变成小麦、玉米产区和生产钢铁机器的工业区。社会在发展,我们在享受现代化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美景,我们更加怀念昔日鱼米之乡的美好。蓝天、白云、杨柳依依,处处池塘、处处蛙鸣的和谐生态,成为社会的稀缺景象,更加令人神往。 社会正发展、在进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今年,我市把打造“生态偃师”作为奋斗目标之一,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整治环境,为我们打造青山、碧水、蓝天的美好景象,伊洛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发环境越来越清新、美好。 在梦里,我又听到了蛙鸣,闻到稻花、荷花的香味。 李向阳,河南省作协会员,洛阳市作协理事,偃师市作协主席,偃师市文联副主席。著有《血红的罂粟花》《沙拉门》等“老洛阳小说”中篇小说多部,长篇报告文学《追求光明的人》及报告文字20余篇;诗歌、散文多次在全国大赛上获奖。立足河洛大地 纵览古都文化 投稿邮箱: qq.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huaf.com/hhwh/9597.html
- 上一篇文章: 哪些你没见过的
- 下一篇文章: 99的人恐怕都没见过的美,美到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