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牡丹诗,和莲花做比,让人忍俊不禁,你
北京治疗白癜风价格多少 https://news.39.net/bjzkhbzy/170210/5218115.html “琉璃地上开红艳, 碧落天头散晓霞。 应是向西无地种, 不然争肯重莲花。”唐朝陈标《僧院牡丹》 诗文漫读:在佛刹宝地,琉璃境界,开出了红艳艳的花朵,在碧蓝的天空,播撒下明丽的朝霞。一定是西方,没有土地,可以种植这样美丽的花朵,只好看种莲花,只是因为莲花,可以长在水里。 初衣解诗:陈标,是唐朝的诗人,当然他的生卒年不详,在公元年登进士第,最后所知道的官职是御史。这应该是一位晚唐的官吏和诗人。他的诗作铿锵有力,节奏分明。想来是一个爽直而正直的官吏,比如在诗里就非常的爱憎分明,而且还总有幽默。 比如有一首蜀葵诗,他是这么写的,我那里蜀葵没有办法,浅紫深红的长了数百颗,你能够跟牡丹比吗,你最让人讨厌的就是你长得太多了。我看见这里就笑了起来。 但是看到他的僧院牡丹,越发忍俊不禁。因为他说了什么呢?他说牡丹开在僧院里,就向琉璃地上开遍了红花,就像晴空散满了朝霞。当然最俏皮的在后头。说的是西方一定是没有土地,只剩下水了,要不然,怎么会有莲花的份? 看来唐代人喜欢牡丹是从骨头里的。唐代人不大喜欢莲花,因为莲花太单薄,不是牡丹那一种多彩多变的绚烂。被他这么一说,我也真觉得,莲花是赶不上牡丹,因为它的花瓣太齐整,不够变化的美。大约这种包容富丽,是唐代特殊的大气和审美,所以诗人,连佛教的荷花都讽刺了。知道和刘禹锡有一比,著名的诗人刘禹锡也是这么说,和牡丹相比,荷花太过单薄无味。 我不止在一个地方看到了,唐代的寺庙僧院种植牡丹。李商隐也有僧院牡丹的诗。宋代文学家有吉祥寺赏牡丹。 那么僧院和牡丹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原来在南北朝时期,皇帝崇尚佛教,导致了佛教僧尼和土地面积不断的扩大。到了晚唐的时候,寺庙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而往往这些土地都依山靠水。原本属于山野之花的牡丹,也很容易在僧院的找到。山林的自然之气,僧人的精心研究个栽培,使牡丹花拥有多样的品种和娇艳的花朵。 而正好那个时候,唐代从上层开始起,流行赏牡丹,上层贵族的需求和探访,也刺激了僧院栽培改良牡丹的技术。比如唐开元年间,就有高官专门在寺庙里,觅得了白色的珍贵的牡丹。许多达官贵族真想在寺庙里用重金购买牡丹。 牡丹的市场价值,还有寺庙所拥有的众多园林,都成为牡丹最好的培养温床和基地。流行着最好的牡丹是僧人种的传说。这也提升了牡丹的高贵不低俗的知名度。 而心地清净的僧人,在种植的过程中,培养了无数的牡丹品种,为牡丹的栽培和改良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僧院是一个可向公众游人开放的园林,每年牡丹花开的时候,香客和游人就络绎不绝。宋朝的苏东坡在寺庙里赏牡丹,还把大牡丹花戴在头顶。那个时候,无论蓝绿都流行头上簪花的风俗和时尚。这些僧院为牡丹的栽培和传播起到绝好的助力,使牡丹在晚唐成为了真正的国花。 那么最可爱的就是诗人,认为牡丹这种花更贴合佛教的某些意境,比如庄严,绚烂,琉璃花朵,他为牡丹愤愤不平。想必是西方乐土,并没有土,所以牡丹才没被选上去,荷花却选了上去。 实际牡丹花是我们的国粹,和佛教的起源和发展,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不过被诗人一说,我到质疑西方乐土这个传说。连土都没有,那还有什么可以落地生根呢? 初衣佩服唐朝的官员,他们大抵都是不笃信佛教的,相反尊崇着儒教人间的意义,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和热情,创造美好的家园。 不管如何,在唐朝,牡丹是一种大家心目中的国花。代表着富庶真实开放绚烂的唐朝。 让我们读这首小诗,领略唐朝的牡丹风情:“琉璃地上开红艳,碧落天头散晚霞。应是向西无地种,不然争肯重莲花。”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欢迎留言置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huaf.com/hhwh/12515.html
- 上一篇文章: 七月开花的植物有哪些十种常见的七月份开花
- 下一篇文章: 一首古诗里藏着你不知道的管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