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夏天的景,是如火如荼的,比春天多几分浓艳,比之秋天多几分生机。而夏天最显著的景,莫过于亭亭的荷花,夏的绿与红,都在它的身上体现了出来。那么,夏天的动物,最显著的代表是什么呢?细细数来,莫过于蝉了。

蝉:

蝉科昆虫的代表种类。雄的腹部有发音器,能连续不断发出尖锐的声音。雌的不发声,但在腹部有听器。幼虫生活在土里,吸食植物的根,成虫吃植物的汁。蝉属不完全变态类,由卵至若虫,经数次蜕皮,不经过蛹而变为成虫

蝉,或许是独属于乡村与郊区的景,是远离城市的喧嚣。或者,正因为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它们才会在宁静的乡村,在慵懒的午后,振聋发聩一般的在树梢鸣叫。

在我们的眼里,是吵闹的,却也是“蝉噪林逾静的”,那么,在诗人的眼里,蝉又是怎样的影响呢?

这三首唐诗,被称为“咏蝉三绝”,带你揭秘古人心目中的蝉的形象。

02

一、虞世南《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赏析:

虞世南是唐太宗李世明时期的重臣,这首诗,也是他借咏蝉来自喻。每一句写出来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又句句都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作者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读来是在写蝉,而又不完全是在写蝉。

首句“垂緌饮清露”,写出了蝉的清高。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个与“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有相似之处。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呼应。蝉声的“流响”,自梧桐而出,这也是在写蝉的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凭借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这是诗人的自信,也是诗人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二、骆宾王《在狱咏蝉》

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译文

秋天蝉儿在哀婉地鸣叫,作为囚徒的我,不由得生出了阵阵悲伤。

我虽不到四十岁已是满头白发,哪还经得起那如妇人黑发般的蝉儿哀鸣的侵袭。

秋露浓重,蝉儿纵使展开双翼也难以高飞,寒风瑟瑟,轻易地把它的鸣唱淹没。

虽然蝉儿居高食洁,又有谁能相信我的清白,代我表述内心的沉冤?

这首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年)。当年,屈居下僚十多年而刚升为侍御史的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于是被当权者以“贪赃”与“触忤武后”的罪名收系下狱。此诗是骆宾王身陷囹圄之作。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思”从何而来,因为蝉声。西陆指的是秋天,南冠代指的是囚犯。因为蝉声,惹出了一系列的思绪。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玄鬓,指蝉;白头吟是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的故事,从蝉的鸣叫,想到了自己的白头。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这两句,诗人字字咏蝉,字字借蝉自况,表层意思是在咏蝉,深层意思是在借物抒怀。这里的露和风,一旦入诗,就不是普通的自然现象,而是注入了诗人的情感,由物象转化成了意象。“露重”、“风多”是作者遇到的外在的阻力。

末句“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就直接写出了首句里提到的“思”。这是对自己蒙冤入狱的无奈之问,无人相信,又如何来剖析我的一番高洁之心呢?经过了前面几句的酝酿之后,诗人在最后脱去了前三联依托着的“蝉身”,使人看到了作者洁纯无瑕的报国诚心。

三、李商隐《蝉》

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像你高洁不佞。

李义山的诗,最是晦涩难懂,这首诗倒是难得的清明。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他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可谓借物咏怀的典型。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联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用蝉栖息"高"处来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却是徒劳,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词句写蝉的习性虽然有些歪曲,但表达的艺术效果却达到了。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进一步地描摹了蝉的鸣声。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这里体现了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己平。"梗犹泛"这里用典,形容自己漂泊不定的宦游生活。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这两句好像和上文的咏蝉无关,暗中还是有联系的。因为"薄宦",才有了"高难饱"、"恨费声"。

尾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君"与"我"对举,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而又呼应开头,首尾圆合。诗人尊蝉为君,感叹它触动了自己坎坷的身世,桑梓之情。

李商隐以蝉自况:独居一枝,餐风饮露,表达了自己的高尚节操。

唐诗

03结语:三绝之叹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虞世南身居高位,诗文里迸发出的都是春风得意,踌躇满志,难见半缕愁绪。蒙冤入狱的骆宾王写出的是自己的清白与高洁,却无人倾诉无人理解。漂泊无依、日子过得清贫的李商隐写出的是清高与愤恨,意难平。

诗人包含的深情与高操的艺术手法,使得着三首诗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也将“蝉”的形象,如此高调的在历史中定位成功!

在现代生活中,即使是在夏天,蝉也并不会像古代那样随处可见了。读完这三首诗,你对蝉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huaf.com/hhjz/12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