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聚糖肽说明书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40118/4329292.html

林语堂说,春天娇媚,夏天热情,冬天寒冷,只有秋天纯熟、温和、稳重。在《秋天的况味》中他这样描写自己所爱的秋天:“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江南水乡的秋季,是不折不扣的人间天堂,不仅拥有绝佳的美景,更是享受美食的最好季节,大自然给予我们最慷慨的馈赠,无数种美好的风味等待我们用舌尖、用心灵去感受、品尝。

大闸蟹

秋季的时令美食中,最让人欢欣翘首的恐怕莫过于大闸蟹了。此时正是品蟹的好时节,地处江南的各大酒家无不以阳澄湖大蟹相号召,家家高朋满座,把酒持蟹,咏诗唱和。此时的螃蟹,正如曹雪芹借林黛玉赋诗所形容的:“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江南各地,均有优质大闸蟹出产。如位于苏州东北部的阳澄湖,水域百里方圆,碧波荡漾,水质清纯如镜,水浅底硬,水草丰茂,延伸宽阔,气候得宜,产出了天下闻名的阳澄湖大闸蟹;又有出产于太湖水域的太湖大闸蟹,尤以个大肉紧、油足黄多而别于阳澄湖,称雄市场;还有“匡实黄金重,螯肥白玉香”的洪泽湖大闸蟹;上市早、规格大、鲜中带甜、肉质肥嫩的南京固城湖大闸蟹;个大、膏满、油多、味浓、肉嫩、清甜的扬州宝应湖大闸蟹;脂膏丰满纯正、肉质玉白爽嫩、蟹黄晶红油润的兴化大闸蟹……

大闸蟹最普遍的吃法,也是最能彰显其色、香、味的,还属“清蒸大闸蟹”,品质、味道好坏,一口即见分晓。恰到好处的火候,没有太多调料,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螃蟹原始的鲜甜。雄蟹骨骼线条硬朗,蟹脚金毛森然;雌蟹腰腹凸出,色泽微微泛黄。掀开蟹壳,蟹黄一片灿烂,暗黄色的蟹油自雪白背壳处滋滋流下,还未入口,就觉一阵香气钻入鼻子,忍不住食指大动。

蟹有“四味”:大腿肉,肉质丝短纤细,味同干贝;小腿肉,丝长细嫩,美如银鱼;蟹身肉,洁白晶莹,胜似白鱼;蟹黄,妙不可言,滋味无穷,蘸上一点去腥的香醋和姜丝,一口咬下去,那种挥之不去的鲜香、那种滚动在舌尖上的快意,难怪李白有云:“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太湖三白

秋日江南的太湖,渔汛来得猛烈,酝酿着一场关于鲜的乐章。有歌唱道“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哪水下有红菱,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湖水织出灌溉网,稻香果香绕湖飞。”太湖里物产丰富,造就了江南人桌上的道道美味,其中最知名的莫过于太湖三白。相比于大闸蟹的声势浩大,太湖三白就显得低调婉转,徐徐拉开一场盛宴的篇章。所谓“太湖三白”,指的是太湖的三种特产河鲜——银鱼,白鱼,白虾。因为这三种珍品的色泽均为白色,所以被称为“太湖三白”。

▲江南十景之太湖鱼帆

白鱼

多年前,太湖白鱼就被老百姓夸为无锡第一鱼,又称太湖银刀。明代万历年间的顾起元(号遁园居士)的《鱼品》中有记:“江东鱼国也,为人所珍,自鲥鱼、刀鲦、河豚外,有白鱼,身窄而长,鳞细肉白,甚美而不韧。”其体狭长侧扁,细骨细鳞,银光闪烁,肉质洁白细嫩,鳞下脂肪多,酷似鲥鱼,是太湖名贵鱼类。古时称“莳里白”,有“色莹如银,鲜美冠时”之誉。

白鱼吃法上以清蒸为主。白鱼清蒸和其他鱼种略有不同,一是要蒸得透,这是因为白鱼的鱼皮有些类似鲥鱼,含有大量的鱼脂,足够的时间才能使得鱼皮中的鱼脂化成汁水渗入鱼肉,才能吃出肥腴鲜嫩的感觉;其次是蒸前一定要做好预处理,一般的做法是将白鱼活杀洗净后,在鱼背鱼腹处都抹上重盐“暴腌”,放置四到五个小时,用清水漂净再上蒸笼。鱼肉吸收了充分的腌汁,在蒸箱的高温里又缓缓释放出来,当味蕾接触到鱼肉,感受到的只有无比的鲜美。总之,“太湖白鱼实冠天下也”,断然离不开“咸鲜”这二字。

对于吃口偏淡的人,拿白鱼做鱼圆是个不错的选项。《随园食单》有一节“鱼圆”:用白鱼、青鱼活者,剖半钉板上,用刀刮下肉,留刺在板上;将肉斩化,用豆粉、猪油拌,将手搅之;放微微盐水,不用清酱,加葱、姜汁作团,成后,放滚水中煮熟捞起,冷水养之,临吃入鸡汤、紫菜滚。

这道菜的妙处,第一取肉简单,白鱼身薄,用刀背拍剁后,骨肉便已见分离,另则白鱼鱼骨多为直刺,少有倒刺,剔骨取肉要比其他鱼方便很多。更多精彩内容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huaf.com/hhyy/9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