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大肆砍伐树木

有村民家被砍伐上百根

  3月11日上午,记者驱车来到凤溪镇莲花石村五组。记者注意到,这里的一些坡地及田埂上原有的树木确实被砍伐掉了,坡地和田埂上留下了许多树桩,仔细查看发现,这些树木被砍伐的时间并不久,这些树桩大小不一,最大的约有一尺直径。

  而在机耕道旁以及一些农家院子里,堆放着不少树干、树枝,这些被砍伐的树木中,大部分是柏树。

  “我屋里遭砍了的树,大小加在一起的话大概有四五百根。”在村民张登玉家,院坝里堆着一大堆被砍伐的树木,这些树木大都尚未剔除枝桠,小一点的仅有成年人大拇指粗细。

  在张登玉家房屋后的坡地上,同样横七竖八堆放着不少树木,其中一些树木已被锯成了小节。

在村民张青怀家的屋檐下,同样堆放着被砍伐不久的树木。据张青怀称,自己家中被砍伐掉的树木有多根。

小组长带人砍树不打招呼

  据村民们透露,田边地头的树木被大肆砍伐,这并非是他们自己的行为,而是村委要求的,由小组长带领着一些村民代表进行砍伐。

  让村民们感到气愤的是,村里安排人砍树是在没有通知户主的情况下进行的。

  据80多岁的张登玉老人称,几天前他在家中听到房屋后面“呜呜”的响声,他拄着拐杖到房屋后面一看,发现五组的小组长正带着几个人在砍他家的树,“我不准他们砍,他们也不开腔,照样砍。”张登玉说,当时由于只有他一个人在家,最终没能阻止这几个人砍伐自己家树木的行为。

  采访中,多位村民称,小组长带人来砍他们家的树时,他们都并不在场。一位村民气愤地称这些砍树的人“就像光头强一样,不问青红皂白就把树子给锯了。”

砍树是因要种中药材

村民认为两者不冲突

  田边地头的这些树木长得好好的,村委会为何会“下令”砍伐掉这些树木呢?其实对这其中的原因,村民们都清楚——村里要大规模种植丹参、皂角等中药材,发展药材产业,所以要砍掉。

  中药材,树木,这两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冲突,会让村里进行大肆砍伐树木?对于这样的疑问,一些村民也觉得很纳闷。

  “中药材都是种在田里,这些遭砍伐的树子都是长在田埂上、边坡上,对田里的中药材又没影响,为啥子要砍了?树子砍得越多,以后水土流失就越严重。”村民何国斌说。

  村民张青怀则认为,如果自己家的树木荒了别人家的田地,被砍掉的话他没有话说,“但是我房前屋后的树子,又没有荒到田地,为啥子要给我砍了?”

村民大都不了解种植规划

称种中药材应因地制宜

采访中,对于村里发展药材种植产业,有的村民看好,但有的村民却并不认为完全可行。

何国斌是莲花石村卫生站的医生,自己也种植过多年的中药材,在他看来,种植中药材在土质选择上很有讲究。“并不是所有的土质都适合种植中药材,半沙半泥的土质才合适。”何国斌说。

但据记者实地查看和听村民们介绍,莲花石村五组一些被砍伐树木的田地里,土质大都是黄泥土,“田里栽的藕都掏不起来,更莫说种中药材了。”

何国斌告诉记者,他家种了七分面积的栀子,都是选择沙土种植,“种植中药材要因地制宜。这些田里大都是黄泥巴土,咋有法种中药材嘛!”

村里发展中药种植产业,是否有规划?如果有规划,按规划中药材会种植在哪些地方?对于这两个问题,村民大都“不晓得”。而那些被砍伐了树木的田埂周围的田地,是否会种植中药材?村民们也并不清楚。

砍伐树木当地政府知情

因树木会影响药材日照

3月11日下午,记者来到凤溪镇党委、政府办公地,打算详细了解莲花石村大肆砍伐树木和中药材种植规划的情况。

凤溪镇一位人大副主席表示,村里砍树的事情当地政府知情,砍树的原因是因响应区里的巴药种植计划,而树木会影响药材日照和光线。

这位人大副主席称,这次莲花石村砍伐的树木均是田边地头的残次林,以及荒芜了多年土地的树木。

这样大规模的砍伐树木,是否经过了林业主管部门的许可?这位人大副主席表示,此举得到了林业部门的许可。

在采访中,莲花石村村委会的副主任也赶到了镇政府,说起村里砍树的事儿,他反复表示这是经过了村民的同意,同时村民们都签了字。记者随后要求他出示相关资料时,这位副主任称村民们签字后的资料交到了巴州区巴药办。

采访中,记者提出,希望能看一看凤溪镇巴药种植的详细规划资料,但当地政府的工作人员称相关保管人员不在单位,因此相关资料也无法拿出来。

莲花石村那些黄泥土土质的田地里是否适合种植中药材?对于这个问题,这位人大副主席表示,之前有专家来考察过,但是否适合种植中药材他也说不清楚。

记者了解到,在凤溪镇,为了种植中药材而砍伐树木的现象并非仅有莲花石村存在。而在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上,上级给当地下达了任务,“政府给你规划这么多,反正你要整够这么多面积。”

当地曾发展多项产业

但均未能可持续发展

在凤溪镇党委政府办公地采访时,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凤溪镇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发展经济作物,虽然在短时间内有一定经济效果,但都没能做到持续发展,形成气候。

这位工作人员称,凤溪镇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种植雪梨,后来种栀子、杜仲、黄柏等中药材,再往后又种植苎麻、蚕桑、蘑菇、芦笋,发展的产业可谓一拨接一拨,但最终大部分因销路不畅而逐渐偃旗息鼓。“最早种雪梨,结果不好销,就落了、烂了,好在当时有个罐头厂。后来种蘑菇、芦笋、蚕桑这三样要好些,这三样还红了有七八个年头。这些成了气的(作物),老百姓种植积极性都很高,种了过后销路都不行,卖不脱。种的苎麻最开始是十二三块一斤,后来五六角钱都没人要。栽黄柏、杜仲开始都值钱,后来就不值钱了,主要是销路有问题。”

评论

不能把发展产业只当任务来完成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扶贫对于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凤溪镇莲花石村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这样的出发点固然是很好的,但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如何做到因地制宜?之前多项产业“只红一阵”的例子多次上演,如何才能避免重蹈覆辙?这是值得当地政府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产业规划过程中,凤溪镇也请来了专家进行考察。专家固然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权威,但作为土生土长的当地农民,或许更了解当地的自然条件,哪些地方适合种植中药材?什么样的中药材要种在什么样的土地上?对于这些问题,当地政府请来专家考察指导,也应听听当地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土洋”结合,或许才能让规划更易于落地。

而凤溪镇几十年来发展过多项产业,但大都没能做到可持续发展,没能真正形成气候,没能真正打造出品牌,很大一个因素就是因为销路不畅。如何规划好销售这一环节?如何让销售这最后一环畅通无阻?如何把规模转化成优势,如何把优势转化成特色,如何把特色转化成长期的经济增长点?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农户、村干部、乡镇领导乃至县区相关部门,单一的力量是无法完成这一课题的,需要各方共同思考,共同谋划,形成合力。

基层干部很辛苦,但发展产业,让百姓增收这样的工作,不能仅仅只当任务来完成,而是要真正沉下去,注入真心和诚意,这样制定出来的产业方能让百姓获利,让地方受益,这样的产业才能长久。

在这里读懂巴中

长按下图识别图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huaf.com/hhyy/9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