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小暑时,又是荷生香,偃仰茂林处,心
小暑(LesserHeat),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斗指辛,公历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时为小暑。暑,表示炎热的意思,《释名》中称:“暑,煮也,热如煮物也”,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四川博物院藏品 《张大千蕉荫仕女图》 该画是中国国画大师、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 张大千的作品 画中是一仕女持扇背立蕉荫下 将夏天的炎热和芭蕉树下的清凉 鲜明展现出来 小暑过,每日热三分 炎炎盛夏正向我们走来 碧簟纱厨、玉椀冰寒 人们在炎天暑月中 追觅一方清凉天气 甘孜康定 此时节 芭蕉绿晕染窗纱 聒噪蝉鸣催入眠 在这样的天气 寻一处芭蕉树下乘凉 暂时躲开炎炎烈日 小扇,轻衫,天涯远;新藕,白茶,瓜果甜。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宋)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绿意盎然的芭蕉 不忘将绿色分赠给窗纱 这,算不算一种“春色的慷慨” 避暑佳人不著妆,水晶冠子薄罗裳。 摩绵扑粉飞琼屑,滤蜜调冰结绛霜。 ——(宋)李之仪《鹧鸪天》节选 竹风荷雨来消暑,玉李冰瓜可疗饥。 ——(宋)晁补之《鹧鸪天》节选 盛夏的幸福说难也难 热浪蒸腾 将这世界炙烤得难捱 盛夏的幸福说简单也简单 玉李、冰瓜 竹林风、荷间雨 三两朋友在一起 暑气蒸腾、不足为惧 青城山 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宋)李清照《丑奴儿》节选 炎炎盛夏,火伞高张 若可偷得浮生一日凉 我便第一时间与你分享 稻城亚丁倏忽温风至, 因循小暑来。 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 所有的风中都携着热浪。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 一候热风袭来, 二候蟋蟀离开田野避暑热, 三候老鹰离开地面搏击长空。 《汉书五行志》:“盛夏日长,暑以养物”。人们更在意万物之长养。东汉的《农家谚》中便收录了“六月不热,五谷不结”这一则农谚。两千年前来自农民的天气见解,便已体现出质朴的理性。小暑一候,温风至。古人认为,春生夏长皆得益于风的温厚。所谓“始至”,不是初现,而是“峰值”。也就是说,小暑时节,上苍的温厚达到了极致,天气的温热也达到了极致。 小暑二候,蟋蟀居壁,指蟋蟀躲藏在阴凉之处。等到了大暑,蟋蟀长大了,不想再“面壁”了,而且感觉穴中阴气渐盛,于是就到野外嬉戏和争斗。 小暑三候,鹰始鸷(zhì,凶猛),是鹰着眼于季节变化而进行捕食的“实战演习”。在古人看来,此时的鹰变得异常凶猛,杀气乍现。“小暑过,每日热三分”, 小暑节气期间正好赶上入伏, 从小暑至立秋这段时间, 称“三伏天”, 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时候。 故此民间有谚: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 每当此时, 人们总不会忘记, 凉席竹椅、蒲扇鲜藕、西瓜绿豆 …… 一切关于夏日的清凉记忆。 什么是“暑”?古人有很多种解释。比如“暑,热也”。这几乎相当于没有解释。再比如“暑,热如煮物也”。这个解释很形象,所谓“暑”,就是在锅里被煮的感觉,相当于一种烹饪方式。小暑时节似乎是各种烹饪方式的集成。天气变化,就是由“烤”到“蒸”的转变。虽然“烤”和“蒸”这两种炎热都很难受,但“烤”完全是靠烈日的暴晒,还可以在空间上躲一躲,在树荫下,在房间里,躲避烈日;也可以在时间上躲一躲,日出之前、日落之后,至少还有些许的凉爽。但“蒸”就完全不同,它是温度和湿度的相互加持。如果说温度是“主犯”,那么湿度就是弥漫在空气中的无数个“从犯”,成为高温天气的“帮凶”。即使真实温度未必有多高,但人们的体感温度却已是无法承受之高。宋代戴复古《大热》有云: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天气太热了,万物仿佛正在被烧制的陶具,整个世界就像一个大窑炉,太阳像炭火一般,盛夏(农历)五月尽情燃烧。农夫在田里耕耘,田里的水像是煮沸的,背上的汗像是盆泼。但人却没有理由抱怨,秋天的硕果,就是因为炎热而结实。《汉书五行志》:“盛夏日长,暑以养物”。人们更在意万物之长养。东汉的《农家谚》中便收录了“六月不热,五谷不结”这一则农谚。两千年前来自农民的天气见解,便已体现出质朴的理性。小暑雅事小暑时节,热不由己,但是处皆可纳凉意:沉李浮瓜,凉衫冰藕,荷风送香,竹林觅萤, 江楼对月,苍山揽风,枕书而眠,席地而坐, 不疾不徐,不烦不燥,过好小暑,方显智慧。 忆王孙·夏词 宋丨李重元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江楼夕望招客 唐丨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夏夜追凉 宋丨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宋丨苏轼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销暑 唐丨白居易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小暑风俗7月7日,小暑。7月11日,入伏。 出梅入伏 “小暑”时节,出梅入伏,江淮流域“梅雨”季节就要结束,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面临盛夏“大热”。今年7月11日入伏,三伏长达40天。具体来说,7月11日至7月20日为初伏,7月21日至8月9日为中伏,8月10日至8月19日为末伏。入伏后,空气湿度增大,烈日炎炎,“上蒸下煮”,体感“桑拿模式”开启,雷暴天气增多。食新下饺 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入伏第一天,我国北方有吃饺子的习俗。因为饺子形似元宝,取“元宝藏福”之意。晒伏晾经 此时节,民间还有晒书画、晒衣习俗。家家户户多会不约而同选择这一天“晒伏”,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各地大大小小的寺庙道观也在这一天举行“晾经会”,把所存经书统统摆出来晾晒,以防潮湿及虫蛀鼠咬。夏不坐木 俗语说“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小暑节气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的木料,如小区或公园里的木椅木凳,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人在上面坐久了,可能诱发风湿和关节炎等病,因此不宜在木质凳椅上久坐。南北朝诗人谢灵运有言: “天下良辰、美景、 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小暑”谓何难之有? 倏忽温风至,良辰循流光而凝。 庭院蔷薇香,美景在窗外肆意。 乘风驱溽暑,赏心赖丝竹悦耳。 不与是非争,乐事为半日清闲。 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 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 俗话说: 头伏饺子二伏面, 三伏烙饼摊鸡蛋。 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 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 小暑吃什么小暑即将进入三伏天,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多,消耗大,养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补充体力,解热防暑。民间在这个时节有吃“”三宝——黄鳝、蜜汁藕、绿豆芽的习俗。吃黄鳝俗话说,“小暑黄鳝赛人参”。黄鳝生长在水岸泥窟之中,最滋补、最味美的莫属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另外,这个时期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根据冬病夏治的说法,此时用黄鳝滋补更能起到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的作用哦~推荐菜:酱烧黄鳝1.将黄鳝洗净,切成薄片;2.姜蒜切成片;3.用精盐、味精、胡椒粉、湿淀粉调成芡汁;4.锅置火上,倒入适量油,烧至七成热,下黄鳝爆炒,随即用姜、蒜、酱油炒匀,倒入芡汁即可。吃莲藕第二大宝是营养又消暑的莲藕,在空气干燥、补水又不足的时候,常吃莲藕可以凉血、滋阴、清热,解决流鼻血这种麻烦可以说是小菜一碟。对老年人来说,夏藕更是补养脾胃的好食材。推荐菜:桂花糯米藕1.糯米淘洗干净后浸泡1小时左右,沥干水分备用;2.鲜藕去皮后洗净,一端斜切一刀,藕梢留用;3.将糯米从藕洞灌入,灌满后将藕梢盖回,用牙签固定;4.锅中放入小苏打,加水将藕煮熟,捞出后倒出小苏打水;5.原锅置于火上,加水、白砂糖、糖桂花;6.放入藕旺火烧沸,转中火煮至藕酥时将藕捞出,放凉以后切成片装盘;7.另起锅,加入原来煮藕的汤水,烧至浓稠呈蜜汁状时,浇在藕片上;8.最后淋上蜂蜜即可。吃绿豆芽第三大宝是绿豆芽,炎炎夏日,绿豆芽可以清热解毒、利尿除湿。同时,绿豆芽的热量低,水分和纤维素含量较高,可促进肠蠕动,具有通便的作用,是人们公认的夏季瘦身佳品,也是便秘患者的健康蔬菜。另外,绿豆芽性偏寒凉,烹调时别忘了配上一点姜丝或椒丝,或是搭配些偏温的香菜、韭黄哦推荐菜:凉拌豆芽1.豆芽洗净,青椒切细丝,蒜和姜切末,干红辣椒切小段;2.锅内放水,水开后倒入豆芽和青椒,放一勺盐,煮3分钟,捞起,将蒜末洒在豆芽上;3.锅内倒入葵花籽油,将花椒、姜末、辣椒段、八角炒出香味;4.将炒好的调料汁倒在豆芽上,滴入适量食醋,拌匀即可。伏日吃面习俗, 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 《魏氏春秋》记载: 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 面色皎然。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 伏日人们食欲不振, 往往比常日消瘦, 俗谓之苦夏, 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此外, 民间还有吃羊肉、生姜、苦瓜, 喝银耳、莲子羹的习惯, 苦辣酸甜, 都是故乡的味道。 谚语说: “小暑过,每日热三分。” 天气越来越热, 热浪一波赛一波。 对于这种天气, 人们习惯昼伏夜出, 白天闭门谢客, 夜里乘风纳凉。 而白居易却说: “散热由心静,” 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 盛夏时节,贵在心静。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心静, 与身体的温度无关, 而与心灵的温度有关。 安安静静地坐, 一心一意地想, 浮躁的心便冷却下来。 心静了,身也就清凉。 小暑, 暑气蒸腾,万物浮躁。 风动莲生香,心静自然凉。 让宁静的心意, 供养我们自己。 觅一心清净来对抗这炎炎热浪, 耐心处事,平和处身; 享受每一时旺盛的生命, 感悟每一刻美好的当下。 小暑三养:养精,养气,养神1 养精 古人云:“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 人脾胃功能的强健,是保养精气的关键。 小暑时节,湿气较大,温度较高,湿热的环境让人脾胃运转不良。 此时人很容易食欲不振,以至于日渐消瘦。 在过去,小暑时节,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 以此来开胃解馋,消除苦夏带来的困扰。 除此之外,赤小豆薏米汤,也有良好的健脾利湿的效果。 夏天阳气旺盛,但是人的自身其实是一个内耗的过程。 夏天很多地方要吃“伏羊”。 伏羊一碗汤,不用开药方。 夏天多吃点滋补的食物,强身健体,补中益气。 除了进补,也要节制。 不要吃太多冷饮,不要吹太久空调,不要洗凉水澡。 这些生活习惯,都会损耗人体阳气,秋冬时节,很容易带来疾病。 年7月6日,当日是小暑节气,贵州省六枝特区九龙街道五龙村村民在田地里劳作。新华社记者陶亮摄 2 养气 心脏,五行属火。 医认为“心与夏气相通应”。 就是说,心的阳气和夏天联系在一起,夏季燥热,心火也旺。 内火心生,上火生疮,情绪烦躁。 古人说:每逢大事有静气。 越是躁动烦乱的时刻,越要养一分静气。 不要听太过烦躁的音乐,不要情感波动过大的电影。 不要做太多烦躁的事情,及时打扫卫生,收摄心神。 可以听一点轻音乐,养养花,浇浇水,让自己保持一个稳定愉快的情绪。 心静自然凉。 一个人心神沉静,自然可以少些烦躁,少些烦恼。 夏日炎炎,是辛苦,也是磨炼。 《西游记》里孙悟空在老君的八卦炉里炼了一遭之后,成就一副“火眼金睛”。 一个静下来,才有了灵台的清明,才能看清万事万物。 静可以生慧,安静下来,才能从容面对世事,不至于慌了手脚。 小暑时节,一个人如果依然可以心如止水,安静沉稳,这是一份修行,也是一份气度。 3 养神 小暑节气之后,马上就是入伏。 “伏”是趴下的意思。 意思是这个时节,不要太过劳碌,静心安神,让自己清闲一点。 夏天身体燥热,内心也烦闷,人的注意力没有那么集中。 所以人的心神总在不断的耗散之中。 东一个念头西一个念头,飘来荡去,白白耗费自己的心神。 这个时候人如果工作繁重,就会变得暴躁易怒。 不仅效率低,而且很容易把事情搞砸。 老子讲:无为无不为。 无为,不是消极处事,不作为。 而是懂得顺应天地形势,该为的时候为,不该为的时候不为。 在燥热的夏季,不要太拼命,太耗神。 安静下来,把控自己的心性、把控自己的念头,专注自己的内心。 只有这样,才能正念凝神,减少不必要的损伤。 忙有忙的滋味,闲也有闲的价值。 在燥热的夏季里,选择清闲和蛰伏,是一种高明的自我保护 小暑——养生“小暑过,每日热三分”,小暑正值初伏前后,空气湿度逐渐加大,天气由干热转为闷热。“出梅”、“入伏”是小暑的关键词。传统医学认为,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这个时期人体出汗多、消耗大、易劳累,所以对于人体阳气的蓄养尤为重要,于是有着“春夏养阳”的说法,指的就是小暑节气时要养阳。小暑:养生过六关小暑之时,最易感到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应按五脏主时,符合“春夏养阳”原则。▎第一关:养阳关夏季,人体的毛孔都张开了,容易让阳气发散。同时,大量的出汗,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很容易伤津耗阳气。建议:中医说“春夏养阳”,流传几千年的“冬病夏治”疗法是夏季最好的防病治病方法,针灸、拔罐、穴贴、刮痧、中药口服……都是“冬病夏治”的方法。 ▎第二关:情绪关小暑时节,天气炎热,人们容易烦躁不安,爱犯困,少精神。中医养生主张一个“平”字,即在任何情况之下不可有过激之处,如喜过则伤心,心伤则心跳神荡。现代研究表明,情绪的波动,会造成血压易上升,心脏负担重,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容易发作。建议:对应这一时节的特点,在养生健康方面,应根据季节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养护好心脏。中医认为,平心静气,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 ▎第三关:饮食关小暑过后不久就会入伏,伏天湿热,人易感到头晕脑胀,并且易抑郁、倦怠、胸闷、胃口不好。小暑时节,多雨、高温,更使得本来就在夏季属于高发症的消化道疾病更加多发频发。建议:这一时节,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而且饮食要节制,不可贪食、过量;以清淡,富有营养为宜,多食用具有消热利湿作用的食物,尽量少吃辛辣和油炸食品。 ▎第四关:睡眠关夏季昼长夜短,且夜间温度较高,导致一些人夜间休息不好。根据中医的说法,如此“阴阳失衡”,会加大心血管疾病的发作风险。建议:夏季天亮得早、黑得晚,人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应随之作出相应调整。早睡早起,才能维持身体各项机能正常运转,建议成年人每天保证7小时高质量的睡眠。睡眠时间不够,可以通过午睡补充。最好平躺,不要趴着睡。 ▎第五关:健身关夏季适度出汗,可以抵御外邪侵袭。因此夏季仍需维持适量的运动,由于夏季运动出汗量更大,所以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防止出汗过多导致血粘度升高。建议:短距离的健走、游泳、太极等是最适合酷暑时节的运动,可以起到平心静气、缓解压力的作用。运动时间最好选在早上和晚上,到微微出汗即可。 ▎第六关:祛湿关小暑是进入长夏的第一个节气。长夏在五脏属脾,长夏最大的特点是湿气太重,脾最怕湿邪来犯,受“湿邪”的侵袭容易出现周身乏力、脾胃不和、恶心出汗、手足水肿等症状。建议:清淡饮食。适宜的食物有——冬瓜、白萝卜、番茄等这类化湿通淤、有助于改善肠胃功能的食物;夏季宜多食用淡水鱼,少食红肉。 不贪凉。调节好体温和室温间的差别,且房间内外温差不能太大。总之,夏季要在一个凉爽、干燥、舒适的环境中生活,切忌因贪凉而引发各种疾病。 小暑艾灸脾应于长夏,小暑大暑时节最需艾灸,以健脾化湿。以下穴位可在小暑时节重点施灸。01:太白——脾经原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对脾系统的保健非常关键,按揉、艾灸太白可以补脾,对脾虚引起的食欲不振、浑身乏力、犯困、水肿、腹胀、腹泻等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若能在脾经主时(上午9至11点)艾灸,效果更好。02:足三里——脾性升清而胃性降浊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二者为气机升降之枢机,故养脾之升要同时养胃之降,需配合艾灸足三里。脾经上的太白穴、三阴交和阳陵泉,同时也是瘦身大穴。有减肥计划的你可以按摩、艾灸这几个穴位,记得要从下到上依次按摩,效果更佳,可促进下肢气血回流,唇色红润泽丽。此外,若有时间,在小暑时节艾灸关元(是元气出入的关卡)、中脘(能养脾胃)、气海(是阴中之阳、元气之海)、命门(是人体的生命之门,具有温煦、推动五脏六腑之阳气的作用)四个养生大穴,能起到调理气血,宽胸降气,健脾和胃,鼓舞阳气、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声明: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huaf.com/hhxx/9404.html
- 上一篇文章: 瓯花主题月灼灼荷花瑞,香远益清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