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朝刘禹锡《赏牡丹》诗文慢读:庭前的芍药虽然妖娆,却没有格调。池塘里的荷花虽然明净,却没有动人之情。只有牡丹是真正的代表唐朝的颜色呀你看她花开的时候,惊动了整个京城。初衣解诗:我们想象的唐朝牡丹花遍地,从贵妃的头上,一直铺到了街边巷角。以至于我们认为整个唐朝,都为整个牡丹花海所笼罩。实际这是一个历史重叠的印象。真正将他们分离开来,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渐近的现象。唐朝的牡丹的繁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到了花开时节动京城,并不是盛唐,而是晚唐。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牡丹花,开始并不是这么的锦绣和绚烂,它是一种野生的草本。隋炀帝在洛阳建立西苑的时候要求各地仅供奇花异草,其实灌木以装点园林。易州就进了20箱牡丹。这个易县的牡丹原本是长在山区的,将牡丹和芍药,加以培育,驯化繁殖,就产生了颜色不同,花瓣重叠的牡丹。当时这些进贡的牡丹已经颜色十分丰富。然后这些牡丹在皇家庭院里站住了脚,在宫廷中经过培养和杂交。但是有些野生的牡丹,在民间,仍旧得到种植杂交和培养,尤其很多依山傍水的寺庙里,都养着这样的牡丹花。初唐的时候,这些花朵并没有受到重视。唐朝的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将国力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休闲娱乐,很快的发展起来。这个时候,牡丹开始受到了重视。开元的末年,他从寺庙里带回了一株纯白色的牡丹,又找到了红紫两色的牡丹。这种牡丹花的适应性特别强。在私人庭院里,一两年就花开锦绣。与此同时,宫廷牡丹因为杨玉环的出现,经常在歌舞上有这种大朵牡丹装饰发髻,牡丹在贵族间十分的盛行。李白写的“名花倾国两相看”,就是受邀请,去和贵妃同在花园里赏牡丹留下的名句。但那个时候的牡丹,仅仅还是作为贵族的身份的标志,流行在中上层。但也因此拉动了牡丹花的种植和交易。牡丹花花朵大而绚烂,和盛唐气象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有经历美人的传播,牡丹就是高大上时尚的标志。而且牡丹花经过了各种达官贵人名士的吟咏,迅速的提高着知名度。上有所好,下必行焉。于是民间各种各样的牡丹栽培,花色迭出。许多庙宇,农家种植培养颜色不同的牡丹,一方面可以培育新的品种,另一方面说穿了也是收入。牡丹以及极品牡丹花的价格就开始飙升。那些颜色好的牡丹,曾经炒作到万金一本。这个中间肯定是有利益和经济链的。真正牡丹被大面积的在城市栽种种植,是在晚唐以后。也就是市民万人空巷的赏牡丹,并不是在盛唐的天宝和开元年间,而是在晚唐大和二年之后。刘禹锡在中唐的时候,曾经到过长安。那个时候的牡丹花仅限于贵族之间的庭院。但是刘禹锡第2次回到长安,已经是晚唐。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牡丹。牡丹已经作为一种城市种植花,被广泛的用在了园林和道路边。同时期的李商隐,也是牡丹花,压住了路面,盖着水沟,庭院里高,楼上无处都不是牡丹花。而牡丹成为了市民的狂欢。牡丹花期大约有20多天。大家蜂拥到有牡丹花的各种园林,去赏花去踏春。所以才有了,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说法。那么为什么说牡丹花是真国色呢?首先唐朝尚红,贵族的高级官员,都使用的是各种红色或者紫色的袍服。这种颜色亦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而牡丹花正是红红紫紫,给人非常吉祥的寓意,让人感觉非常的富丽和华贵。当然在如今不尚紫红的年代,这种精神上的意义就失去了。另外牡丹花开得非常富丽。花很大,多重重瓣,又开在阳春三月,如果说,一种花能够代表着一个朝代一个时期的具象的时候,牡丹花无疑是可以代表着唐朝的开放,富庶的。贵族女子的热爱无限推动了它的种植传播。可以说在现在流传下来的一些仕女图里,我们都可以看到贵族们的头上,带着这样比人脸都大的花朵。而这种花朵一旦是成为了时尚,中下层阶级也会跟着效仿。所以到了晚唐的时候,牡丹就成了一种真正的国民之花,大街小巷都有种植。但是其中奇异的品种,还是为种植家和贵族所拥有,经济和审美同时的高涨,形成了晚唐,看花倾国倾城的状态。这个国色,从女子的容貌早已经升华成唐朝国家的色彩和精神。其实在刘禹锡写这首诗之前,关于描写牡丹各种富丽堂皇的诗都有。李白,李商隐,白居易,都是些牡丹花的名家。但刘禹锡在这里,却将牡丹的绚烂用另一种极致表现出来。那就是花开时节动京城。大街小巷络绎不绝,香车美人,市井凡夫,都去赴共同的牡丹盛宴。而这里的所谓真国色,比起位名家的国色来得更为壮观。因为这是普天同庆的豪华。而也正是这样的一首诗,让人们将牡丹和唐朝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成为了唐朝的国花。让我们重温这首诗:“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欢迎留言置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huaf.com/hhxx/12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