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山农场第一次种植水稻的全过程汇报
蛮山农场第一次种植水稻的全过程汇报。 去年众筹蛮山农场,本来就是因为朋友们的愿望,在朋友们对各种安全食材的需求下得以达成的。农场的意义是为圈内的朋友提供安全的食材,除了目前已有的鸡肉和鸡蛋,猪肉类和杂粮以及适配蔬果,都在小规模发展的计划之类,为在数年内达成这些目标,还专门聘请了一位三十多岁的小龚作为农场场长,计划生产以及安排用工。 年春,在小龚的主导下,试种了莓茶、土豆、红薯、花生、黄豆、荷花、莲藕、玉米、荸荠等,小龚虽是农村人,但实际上除了莲藕种植,并无其它经验。荸荠育种即遭失败,糯玉米刚出芽便被土蚕(害虫)摧毁,玉米地后来改种红薯。这些都按下不表,今天说的是农场五亩水稻田的种植过程。 水稻的种子是我们农场的会员提供的,也是一家有着数年自然种植经历的农场保存的老种子。据说如果按照古法自然种植,老品种(非建国后杂交改良)的抗药性相对较好,在不用农药的情况下还能保持一定收成。所以几乎那些宣扬自然农法的农场和个人,基本都是使用的传统品种作物。这次会员朋友提供的稻种有三种:常规长粒米、红米、台湾旺犁米。 农场所在的鸡公垭村庄,是一个独立的山腰小盆地,海拔五百米,常作水田百亩左右。因为略有海拔,气温较山下谷地偏低,除非有经验的老农,否则一般都是选择在山下播种育秧。小龚没有经验,所以稳妥起见,也在山下育秧。育秧以及借用秧田的成本元。 下秧之后,就是犁田。盆地里基本都是涵水田,就是基本四季不干水的田。经过秋雨冬雪,春风复苏之后,田里的青草都是长可盈尺,有的甚至达到六七十公分的高度。山下犁田、收割,甚至连插秧,都已是机械化操作,但是山上,又是涵水深泥田,面积又小,大机器都不上来,一般都是使用耕牛,也有使用单人小型犁田机的。这是农场的第一划春犁。 小龚着手计划犁田之后,便发觉事情难为。因为今年的草太深太长,如上所示的黄牛力气小,耕不动,一个回合下来,人和牛都精疲力尽。村民又爱惜自家的牛,便说什么都不继续了。于是请小型耕田机。 但是小型耕田机也遇到同样的问题。青草缠住犁铧,基本上耕一截,就要停下来清理缠裹在机器上的杂草,效率很是缓慢。村民也不愿意。那段时间,小龚愁眉苦脸,一直在抱怨,这个事情没法做,因为拿着草没办法。我们想了很多办法,都不是很有效。甚至老余说,要不然从山下请几个中年妇女,六七十元一天的工价,拿锄头挖,三个人一天也能挖一亩出来,和请人犁田的工价差不多。我觉得这个建议挺不错的,但是小龚没有采纳。 山下大型犁田机是元一亩,一次成型。山上畜力或单人机械犁田-一亩,需要先翻田再耙平。 有的朋友会问,草这么深,村民都不愿帮着犁,那他们自己的田不是一样么? 是的。都一样。但是操作的时候不一样。现在有种伟大的发明叫除草剂,是农村留守老人妇女的耕种神器。打上除草剂,不仅地面上的杂草会枯死,连杂草的根系也会腐烂,腐烂的杂草根系像蚯蚓一样酥松了板结的土地,更容易翻耕。现在很多人在使用除草剂后,甚至不用耕地,直接刨个窝就可以种上玉米或大豆等等。 小龚的烦恼一直持续到端午节前夕,终于想办法将五亩水稻田犁完了。这是他那时候发给我的照片。我一看,立马问他,这不对啊!你是不是用了除草剂?他说没有。我说为什么连田埂上的草还是青的,田里的草却是黄的枯的?他说这种草叫五月黄,到了这个季节就枯了。但是以我的经验,再结合他这段时间对于杂草的抱怨,还是不敢完全相信,继续和他交流。然后他就很委屈,说那么尽力地做,还这么不信任他,一气之下就下山了。 这是关于除草的插曲。后来,我在老乡那里得到证明,确实是误会小龚了。这种五月黄,到了端午前后,就会枯萎,小龚终于等到这个季节,才将这个难题解决。人生在世,行事做事,就是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才能步步向前。以前没有除草剂的时候,老乡们也不会等到杂草枯死了才整田耕作吧。所以,凡事还有用心二字。 五亩田犁完,费用是0元,底肥用了几百斤桐子粕和一部分鸡粪,桐子粕应该是元左右。 哄好小龚上山,已是端午节后几天了。这时,老乡的秧苗已经插了好多天了,拔秧时可以看出,我们的秧苗已经老长老长,开始拔节了。 等到秧苗插完,提供种子的会员才告诉我,传统稻因为分蘖较弱,所以每株需要多插几根,后来问了老乡们,说也是如此。但可惜知道得迟了,我们的禾苗还是很单薄。 在插完秧后不久,小龚还是下山了。没有了场长这个位置,只好将接踵而来的除草、苗肥、水源管理,委托给老乡。这个工费是1元。在老乡的建议下,我买了六七百斤菜籽粕做苗肥,这个费用是元。 秧苗缓缓地长着。到了七八月份,还没开始抽穗,一场旱灾袭来,而且旷日持久。眼看着种植旺犁米的那个田,干水,开裂。幸好上天眷顾,隔几天飞来一点阵雨。在这点滋润中,秧苗艰难地抽穗、扬花,虽然有许多麻壳秕谷,但今年总还是有收成了。 9月份开始,就有老乡捎信说谷子可以割了。但是我看莓茶田边上的旺犁米,还稍嫩一点。然后那段时间就老是下雨,等雨停,我过去观察,发现常规米和红米确实比旺犁米早很多,再不割就要掉了。但是老乡们也要赶着晴天收割自己的稻谷,等老乡们忙得差不多,帮我召集了十个人,一天就将五亩田的谷子全部割了。 三个品种,用了三个晒谷坪。七十多岁的邻居向大娘帮我晒谷。 邻居邓大娘教我怎么扫去水稻的浮叶,将谷子整理干净。 连枷这个农具,有一点小技巧。我晃动了半天,还是用不顺手,这些还连接在稻穗上的谷粒,基本都是向大娘敲下来的。 9月13日割谷,14日我和大娘们晒了一天谷子。但晒谷子太累了,实在不忍心麻烦她们。等干了水气,14日下午向大娘帮我用风车将秕谷和叶灰清理干净,我运输到鸡场慢慢等太阳晒干去。 风车有三个口,原理是用手晃动叶片,产生风力,晃动的快慢,风力的大小,全靠观察靠经验。重点的饱满谷粒由第一个口漏进箩筐,稍轻的秕谷从第二个口流出,所以张家界又将秕谷称为“二口”。二口可以粉碎了喂鸡喂猪。最后,轻飘飘的稻叶、谷壳和灰从风车的大口吹出去,这个是没有用的,但以前也有节俭的老辈子会留着熏腊肉。 为了晒这些谷子,老父亲特地要求在鸡场整了一块水泥坪。 然后,老父亲有太阳的时候就拉出来,晚上怕下雨又装袋拉进屋。这样晒了若干个日头,前两天父亲告诉我,干了。可以打米了。 我原来以为不用农药不施化肥种植的水稻产量会极低,记得小时候的常规稻,亩产好像也就四百斤左右。但是通过这一次的试种,产量我还是挺满意的。经过了干旱洗礼,不用化肥的老品种水稻还算硬朗,常规稻和红米虽然收割的时候晚了点,但是没有倒伏情况。没遭遇虫灾,老父亲一直在惊叹,钻心虫、卷叶虫以及蠓蚋等叶面虫都没有出现。不知是因为老种子的原因还是运气问题。除常规稻受到老乡的鸭鹅糟蹋产量最少,其它两种都还可以,总共收成约二千二百斤,每亩田也算收了四百来斤了。要知道这个产量是在秧龄期过长,秧苗插得单薄,又遭遇了干旱的情况下取得的。再一个还有环境因素,老乡说,因为山区的气候问题,就连他们栽种的新品种杂交稻,亩产也只有斤左右。这样一对比,就算是好成绩了。 总共支出如下: 犁田0元。底肥元。育秧插秧元。除草施肥1元。苗肥元。收割元。晒谷元。后来老父亲晒谷不计算入成本。共计元。每亩田的投入1多元。这是山区全人力的情况下产生的,如果山下机械化操作,犁田和收割0元之内就可以搞定了,可以节约0元下来。 元的成本,收获2斤稻谷,每斤稻谷合4.2元一斤。如果按60%的出米率,可得精米斤,米合7元一斤。 昨天将米上架,每5斤52元包邮。每5斤米布袋成本1.5元,纸箱1.6元,人工均摊2元,再摊上邮费、打米等其它零碎费用,每份米能赚3元钱不到。斤米是份,如能全部卖完,能赚元。就算我采用半机械化的操作,在保证无天灾虫害的情况下,这样的价格,全部卖完,每亩田也只能赚元不到。这就是现在的农业状况。 以前曾有朋友问,我种的这个米将来会卖多少钱一斤?我回答估计每斤十元以上吧。然后她就说这么贵的米吃了是不是可以长生不老?于是我无语。其实我当时想说的是,相对安全些的食材,吃了虽不会让人长生不老,但一定会减少不明因素对身体的侵害。但是我没有说出来,她连起码的食品安全意识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大环境下坚持无害农业者的体惜和理解。 之所以写了这么多,记录这么详细,除了为有志于生态农业的朋友及同行从业者提供一份经验和可以比较的案例,更是希望买方市场的顾客朋友能够藉此体谅安全食材这个行业的艰辛和无奈。 只能说,如今,靠捡漏般买到物美价廉的安全食材的机会和可能越来越少了,一分钱一分货才是千古不破的道理呀。 武陵老蛮众筹农场的五年之约: 1、购买一份即享受所有老蛮产品的九折优购 2、每份每年可免费在农场民宿入住一晚 3、按比例享受民宿(仅住宿收入)部分利润分红 4、可不定期收获农场产品福利,如水果蔬菜等等 5、其它福利随着农场发展逐步增加。 你也可以在taobao找店铺就是老蛮的网店。 老蛮个人n 武陵老蛮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huaf.com/hhxx/10832.html
- 上一篇文章: 年授权水生植物专利水生植物牛年年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