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佛教徒在印度大多已消失(现在僧人大多外国来的),但想理解佛教古文明,还得深入其境;有如是说:不到印度不了解佛陀的伟大。

我有二次机会来到印度,这个古中国所称的“天竺”丶“身毒(古音新度)”丶“西天”之国。从北印度的克什米尔,恒河流域,到德干高原。除了想体会印度的人文社会与自然环境,重要的是瞻仰佛教圣地及佛塔丶佛窟的文化遗址。

在古迹巡礼的过程,除了一砖一瓦的遗迹,我都很仔细的观察周遭的一草一木。然后,我发现佛陀诞生地已经没有无忧树,佛涅盘地没有娑罗树,圣地里普遍种的都是菩提树。在印度全境,多的是庵罗果及甘蔗。印度人对我说:在印度拿路边的芒果和甘蔗食用,不犯法。我不知道此言真否?但也表示这二种食用树种的普遍性。

我从佛教史的发展,一一来介绍和佛陀丶佛法丶佛教相关系的植物:

1,无忧树-佛陀诞生的树种。

佛陀的诞生地不在今日的印度境内,而是北方尼泊尔的蓝毗尼园。佛传故事都说到摩耶夫人在“蓝毗尼胜园,流泉花果茂”,“斋戒修净德,菩萨右胁生”,“安庠行七步,足下安平趾”(注丶《佛本行经》生品第一)这文章没说到“无忧树”之名。

在《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说:“夫人见彼园中有一大树,名曰无忧,花色香鲜,枝叶分布极为茂盛,即举右手,欲牵摘之,菩萨渐渐从右胁出。”此处有说树名无忧,菩萨指的是悉达多太子,后来的佛陀。

无忧树,梵名ASOKA,(学名:Saracaasoca)树高约1-2层楼高,树形覆盖如伞,3-5月开花,早晨花如黄金色,后转为橘红色,花形如团花,有香味。我在蓝毗尼没有找到,倒是在斯里兰卡的可伦波市,一位剑桥的高僧指给我看,很像是芒果树,花也挺像的,只是许多小花聚成球形。

2,菩提树-佛陀禅定开悟之树

悉达多离家修行,到摩竭陀国的苦行林,六年苦行无法开悟,渡尼连河到伽耶村,伽耶村有棵大榕树,佛陀树下夜睹明星降魔成道,此种大榕树因佛悟道而被称为菩提树,伽耶村称为菩提伽﹝Bhodigaya﹞。今日第四代的菩提树有数人合抱的粗壮,树前有石雕金刚座,乃佛陀悟道处。座前有五十二公尺高的大塔,兴建于十二世纪。

菩提树(学名:FicusreligiosaL.)梵语Pippala译为“毕钵罗树”,桑科榕属,,树干笔直。树冠为波状圆形,具有悬垂气根。可高达15-25米,三角状卵形,叶尖细小,造形如心,非常好看。因为佛陀在此树下觉悟成道,后来名为“菩提树”(梵bodhi)意为“觉悟”。

在印度,无论是印度教、佛教还是耆那教都将菩提树视为"神圣之树"。佛教国家也以能移植一棵菩提树种在佛寺里为荣。

菩提树,

3,吉祥草-金刚座上柔软草垫

马吗着《佛所行赞》第十二,说到:“菩萨(太子)独游行,诣彼吉祥树,当于彼树下,成等正觉道,其地广平正,柔泽软草生...从彼获草人,得净柔软草,布施于树下,正身而安坐,加趺不倾动,如龙绞缚身。”吉祥树就是前文所说的菩提树,净柔软草在后来被取名吉祥草。当时的金刚座其实只是一堆土,所以太子就在地上取软草当垫子,以益禅坐。

北魏晚期的郦道元著作《水经注·河水一》说到:”诸天导引菩萨起行,离树三十步,天授吉祥草,菩萨受之...菩萨前到贝多树下,敷吉祥草,东向而坐。”贝多树也是今日所说菩提树,而且更表明吉祥草是天神给太子的。

古老的婆罗门教《摩奴法典》里有说迎请婆罗门坐在铺吉祥草的坐位,将水丶芝麻及吉祥草叶交给他们..将供物送到圣火中。所以吉祥草在古印度就是圣洁的植物。

吉祥草,学名:Reineckeacarnea,百合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有匍匐茎,茎贴地面。叶细长如茅草,夏秋间开花,顶生穗状花序淡紫色。现代人又称它为观音草,中草药名为小叶万年青竹根七、蛇尾七。

4,尼拘律树-禅定及说法之树

佛陀经年在外游化,喜爱在尼拘律树和奄摩罗树(芒果树)底下休息禅定和说法。佛传故事中说到,佛陀接受梵天的劝请而住世说法,当初即是在尼拘律树下。

佛陀回到故里,就选择住进郊区的尼拘律树林里,后来释族人在园林中建有精舍;当时没缘出家的国王摩诃男时常来诣佛陀请法,许多佛陀对在家人开示的法语都从尼拘律园流出。

尼拘律树(梵名nyagrodha),意译为无节、纵广、多根。今名印度榕树,(学名:FicuselasticaRoxb.exHornem,为桑科、榕树属植物。大乔木,高达20-30米,此树枝叶繁茂,覆地广大,常言”大树底下好乘凉”,有气根,叶呈长椭圆形,叶端为尖形,果实类似无花果,大如拇指头。在古中国并不得见,现今园艺界有引进,常当成行道树。印度榕在园艺界又名大叶榕丶橡皮树丶印度胶树丶南洋橡胶树(台湾)等。

5,奄摩罗树-遮阴禅修与食物

佛典中常出现的奄摩罗,又译为奄罗丶庵罗果丶庵摩罗果…等。佛陀首个大精舍是由摩竭陀国频毗沙罗王所布施兴建,国王也赠送一座奄摩罗园,内有果树千棵。(注:大正藏09.律部《说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御医耆婆,曾为佛陀和比丘治病。有次世尊得了疾病,耆婆治好世尊的病,也供养佛陀一套高价的袈裟,佛陀致谢开示时,耆婆证悟了初果须陀洹。他在奄摩罗园中建造世尊的精舍,有山洞、小屋、亭榭等,周围建起了一道高的围墙以防洪水,就为了能近距离亲近佛法。(注:南传《律藏·大品》)最出名的是毗舍离城艳妓奄罗女布施了有名的奄罗园给僧团。佛陀唯一担心的,庵罗女实在太美艳,警告比丘们,收心丶摄心!(注:南传《律藏》三.诵品.二.离车人)

奄罗(梵Amra),是芒果(mango)。原产地在印度,古代中国没有此树,要等到宋代才有移入,所以经天竺游学僧的形容,人们把它当成梨所以佛经也有翻译为庵波波梨(注:汉译南传《律藏》三.诵品二.30)或李(《中本起经》说奈氏树即是李树),现代已知都是误传。

芒果树,学名:Mangiferaindica,漆树科,台语檨仔,属常绿乔木。树冠稍呈卵形或球形,树干直,树皮灰白色或灰褐色。芒果营养丰富、含糖量和热量高,维生素A丶C,芳香甜滑,风味独具一格,有"热带果王"的荣誉。

芒果从印度传遍大部份的热带及亚热带国家,成了全球性的一种水果。但还是以印度居首,他们的芒果产量占全球的百分之八十。芒果树在印度相当普及,树形高大,冬季不落叶,在印度酷暑气候中,炎炎夏日立于其下,顿觉清凉。所以游化中的佛陀,经常停驻于芒果树林里为大众开示讲法。弟子们选择独修,也是选一大片芒果林下。

6,莲华-圣洁的象征

莲华(花)是印度的国花,佛教的教花。印度教说梵天是从毗湿奴的肚脐长出来的莲华里诞生,大梵天又创造了天地万物。

佛陀时代常以莲花比喻圣洁及修行之果,但莲花还没达到教花的地位。《中阿含经》卷二十三云:”犹如青莲华、红赤白莲华,水生水长,出水上不着水,如是如来世间生世间长,出世间行不着世间法。"(注:大正1册〈青白莲华喻经〉)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说佛坐莲花座是受到婆罗门教的影响。到大乘佛教,《华严经》的华藏世界有香水海的大莲花。《摄大乘论》记载,莲华有香、净、柔软、可爱等四德,而以之比喻法界真如之常、乐、我、净四德。密教有以八叶莲华为胎藏界曼荼罗之中台,又以比喻人之心莲。尤其是净土宗《大阿弥陀経》说到,佛子在八功德水的莲花往生,这时候莲花才被视为教花。

佛典中常提到五种莲花:

(1)波头摩(padma):红莲华。大乘佛典中“莲华”就是它。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哞吽,叭哞就是padma的音译。

(2)优钵罗(utpala):又译优钵华,即青色睡莲。

(3)泥卢钵罗(nilotpala):青色睡莲。印度常以此形容美人或圣者之眼。

(4)俱勿头(kumuda):睡莲,赤、白、青、黄四色。不同的经典有不同的解释。

(5)芬陀利(pundarika):白莲华,为最上等、最殊胜的莲华。

波头摩与芬陀利是荷花,优钵罗丶泥卢钵罗丶拘勿头是睡莲。

荷花又称莲华(学名Nelumbonucifera),睡莲科,莲属,生长在沼泽中的宿根草本植物。夏季开花,有莲蓬。荷花被形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睡莲(学名NymphaeaL.)睡莲科,睡莲属,多年生水生草本;根状茎肥厚。椭圆叶浮生于水面。有花没有莲蓬。有热带丶寒带品种。

英语中,莲花称为Lotus丶睡莲称为WaterLily,这就比较清晰明了。

7,竹子-佛陀第一座精舍是竹林精舍

佛陀度五比丘后,依约定过来王舍城度频毗沙罗王,国王布施了佛教首座的精舍,取名迦兰陀竹林精舍。因为出家众越来越多,房舍不敷使用,竹林精舍也都在陆续扩建。

晋法显在《佛国记》有记载:“出旧城北,行三百馀步,道西迦兰陀竹园精舍,今现在。”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也有提到:“山城北门行一里馀,至迦兰陀竹园,今有精舍,石基砖室,东辟其户。”

竹园取名迦兰陀,有几种说法,一说是村庄名,一说是山鼠名,另有一说是鸟名;反正时间久远不可考,在汉译中就以“竹林精舍”统称之。

我旅行到王舍城,参访了竹林精舍遗迹,除了丛丛竹林外,还有人工水池,水池外有亭子一座,内塑佛像一尊供人礼敬。

竹子,禾本科,学名:bamboo,竹是高大乔木状禾草类植物,和稲麦是同科的。中国是世界上产竹最多的国家之一,共有多种,分布以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最多;印度有种,主要是丛生型竹种。

在印度竹子可能只是建材中的一种,佛教用它盖竹棚,或当赶狗棒。但是中国文化里,竹子中空有节,造形飘逸,被文人雅士所推崇,赋于诗情画意。苏东坡居士曾言:“无竹使人俗。”

我曾在江西省丶安徽省丶湖北省自驾游于各禅寺之间,见中国禅师喜居山林野外,生活周遭都是竹林,竹子被融入禅理、禅趣、禅境之中。明末儒者洪应明写到:“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大珠慧海禅师说“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注:《菜根谭》)

禅宗公案有香严击竹的故事,香严久不开悟,一日因山中除草,以瓦砾击竹作声。俄失笑间,廓然省悟。作一偈曰:"一击忘所知,而不假修知。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忘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注:传灯录十一)想想当时情境,荒山老寺,击竹声清脆,点酲梦中人。

观音菩萨可说是中国最普及的信仰,位于浙江省普陀山有个景点,寺名紫竹林,以栽有紫竹而得名。因此佛寺里常有对联“白莲座上现如来,紫竹林中观自在:或是“紫竹林中观自在”菩提树下礼如来”。

8,多罗树-没实心譬喻心不坚固

印度全境炎热,大部分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所以不缺热带棕科植物。我来到尼连河畔,就看到许多的多罗树在岸边。

佛陀喜爱用比喻的方式来说法。有次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世尊告诸比丘:“当断欲,断眼欲已,眼则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永不复生。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注:《杂阿含经》卷第十三.)棕科植物没有实心,砍了长不出芽来,去除六根欲望,如同把多罗树砍了头,以后就清心寡欲。

多罗树又名贝多罗树丶扇椰子。学名Borassusflabelliformis。属棕榈科乔木。树叶掌状扇形,树液可酿酒;叶片编织容器,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植物。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公园里有种植高大品种的多罗树。

《大唐西域记》卷十一〈那补罗国〉条云︰“城北不远有多罗树林,周三十余里,其叶长广,其色光润,诸国书写莫不采用。”(注:大正藏51册·c)扇形叶面平滑坚实多纤维,可截成长条状,俗称贝叶,算是古老的天然纸张。印度最古老的佛经即刻写于贝叶片上,后集结成册,称为贝叶经,距今已有千年历。

我在斯里兰卡的觉音洞,亲自看比丘众制作及用铁笔在刻书经文。在缅甸参访时,获得一册完整的古老贝叶经,视为传家宝。

9丶旃檀-难得木香

现代人学佛,总是手腕挂数珠,颈挂念珠,不是珍珠翠玉,就是檀木沉香。原本想修个离欲清净,却更扰得物欲熏心,学佛学到天边去了。

印度的王室贵族也是披金戴银,整日闻香熏香的。有一天,阿难问:“世尊,我刚才一个人静坐思惟,正好想到不知是否有一种香,能够逆风香、顺风香,或是逆、顺风都香的呢?”

佛陀说:〝那三种香就是(守)戒香、(多)闻香、(布)施香。阿难!世上有木蜜之香,旃檀之香、莲花之香,但所有的香都比不上守戒之香。因为守戒的成就,而能无欲不贪,能不被物欲杂染,如此可得真智,得解脱,所到之处,不被魔(物欲)所折服。世间虽有最妙香,但还是以多闻的人最香,以行布施者最香。我说这三种香,遇到逆风(逆境)时最香,遇到顺风(顺境)时最香,遇到逆、顺风(不论何境)都一样香。因此,阿难,应当要方便随缘去成就这三种香。说偈:栴檀及沉水,优钵罗拔师,如此香微劣,不如持戒香。”(注:大正2《增一阿含》卷十三)《南传大藏经》.增支部.阿难品)持戒之香的意思是比丘能持戒净身,就能得到众人的敬仰,如同散发出高尚的品德之香味。现代卖香的竟然把烧香取名戒香就牛头对马嘴了。

旃檀树(梵candana),学名Siriummyr-tifolium。是常绿乔木,属半寄生植物。有白、赤二种。《本草纲目》又名檀香、白檀,是一种古老而又神秘的珍稀树种,茎干高达二、三十呎,木质密致有香味,根部研磨成粉末,可作香粉,亦可制成檀香油。

传说佛陀上天宫说法时,优填王思念之,请工艺师雕刻一尊牛头旃檀佛像。这只是神话传说,无历史佐证,真正佛像出现已是佛灭五百年。

玄奘法师返回中原,随身携带多尊佛像,其中就有优填王旃檀佛像,其实讲的是一种地区性的式样。北宋时期,日本求法僧礼请工匠翻作优填王旃檀佛,就是今天日本京都清凉寺的旃檀像。

10,娑罗树-佛陀涅盘之树

经云:“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盘。”(注: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佛遗教经》)

又有说到:“尔时世尊与阿难俱。渐次游行...到鸠尸那竭国力士生地。熙连河侧娑罗双树间。而语阿难。可安绳床而令北首。我今身体极大苦痛。入于中夜当取涅盘。阿难受教。施绳床已。佛即就卧右胁着地。”(注:大正05册《摩诃摩耶经》)

佛陀以80高龄,结朿居住在毗舍离城,和阿难等比丘众准备返回只园精舍,可到了拘尸那罗城时,身体不适,在娑罗双树下结绳床,北首进入涅盘。后来许多史学家在考证此树,到底是娑罗双树或两棵娑罗树?因为佛入灭在绳床上,所以用绳子绑在两棵树干上,应该是合宜的推测。

《大唐西域记卷》第六,《拘尸那揭罗国》:“城西北三四里渡阿恃多伐底河,西岸不远至娑罗林。其树类槲(hú)而皮青白。叶甚光润四树特高。如来寂灭之所也。”

关于娑罗树的树种各地有异,中国北方的佛寺,如北京碧云寺及大觉寺有栽种,指称为七叶树,但七叶树和娑罗树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树。娑罗树是龙脑香科常绿大乔木,七叶树是七叶树科的多年生乔木,两者不同科属。

为此,我参访斯里兰卡及泰国时,特别请教高僧,他们一致的指向一种高大独特的乔木,园艺界引进俗称为“炮弹树”是也。紫葳科,拉丁学名:CrescentiacujeteL,也称葫芦树,果壳坚硬,可作盛水的葫芦瓢,常绿乔木,老茎生花植物,也就是说花长在树干或老枝上,如同波罗蜜树,花冠钟形,淡绿黄色,具褐色脉纹,春夏开花。果实有坚硬外壳,圆形。内有许多种子,悬挂之果形似古代的圆形炮弾,经久不落,蔚为壮观,算得上著名的热带观果植物。

所以有关娑罗树,还是有待日后的详细考据。

11,大蒜-有争议性的五辛食物

在中国,佛教徒不食鱼丶肉丶五辛,这是一种共识。其它国家,有僧人可吃肉食,有的不吃鱼(龙族),这都是有漫长的历史演进的,非一语可言尽。

在佛陀时代,大蒜是价值性高又是药用食物,佛陀并没有禁止。后来有一位优婆塞是种蒜的,他想施蒜于比丘尼僧团。偷兰难陀比丘尼找到那位优婆塞要许多大蒜,守园子的人就非议:“说好了每个人两三串一束,这帮比丘尼怎么不知量啊!有多少拿多少!”于是佛制定相关戒律:“任何比丘尼!食蒜者!犯波逸提(忏悔)”(注:大正22册《四分律》卷25)可见当初制戒乃因比丘尼贪得的缘故。因大蒜原产中西亚,在佛陀时代只有摩揭陀国产大蒜,属于稀有珍贵的香料之一。

另外,由于蒜有异味。有比丘生吃或熟吃蒜,有居士入比丘房中,讥笑沙门住处臭如庖厨。于是佛陀规定,不得无缘无故吃蒜,如果必须吃蒜,则不得在诸比丘的上风行走、站立。之后又规定比丘吃蒜后,七天内不得入讲堂、食堂、浴室、聚落等地。“小因缘啖蒜,犯者突吉罗(恶作忏悔)。”(注:详见《四分律》《五分律》《摩诃僧祇律》《十诵律》等)可这里也有例外,若是因病需要不在此限。

佛教传入中亚,尤其是于阗国等地,就记载了不食五辛类食品的戒律。《楞严经》:“佛弟子应断肉,戒五辛及牛奶奶酪,不穿丝绸及皮制衣物。”

关于五辛也有不同说法:a,指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渠(伞形科植物,茴香一类)等五种;b,指蒜、葱、兴渠、韭、薤((xiè)别名:火葱)等五种。总之,不离有异味的百合科葱蒜及伞形花科的大丶小茴香丶孜然等。

到大乘经典,更严重的说:,“此五种之辛,熟食者发淫,生啖者增恚,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然诸饿鬼等则舐其唇吻,常与鬼住而福德日销;大力魔王现作佛身为其说法,毁犯禁戒,赞淫怒痴,令人命终为魔眷属,永堕无间地狱。”(注:《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

蒜,百合科草本,学名Alliumsativum,味辛辣,又称葫蒜。原产于欧洲南部和中亚,汉代由张骞从西域引入中国。以其鳞茎、蒜薹、幼株供食用。

中国是世界上食蒜最多的民族。在中医方面,认为大蒜味辛、性温,消症积,解毒、杀虫的功效。蒜中含蒜氨酸,进入血液时便成为大蒜素,能在瞬间杀死伤寒杆菌、痢疾杆菌、流感病毒等。研究指出大蒜可抗癌、可杀菌、可降血糖丶防治心脑疾病,有很好的养生功效。

佛陀的四圣谛丶八正道是心解脱丶慧解脱的正法,所以佛陀时代是不可能有哪些是“圣树”,这也是佛陀入灭之后,佛像出现之前的五百年间,信徒缅怀佛陀给与的神圣图腾而已。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到巽加王朝的桑奇佛塔(BuddhistMonumentsatSanchi),我看到雕刻许多礼敬菩提树的浮雕作品。了解这些植物也是了解佛教的历史演进,更坚信佛在人间,净土在人间。(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huaf.com/hhhy/8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