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环球荷鼎的拨乱反正六
北京治白癜风好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六) 五、名家私下揭秘存真相 就“环球荷鼎”拨乱反正话题到昨天已经是水落石出了,考虑兰友的接收度我采用了软着陆方式,因为这个后面尚有“太原荷”方面很多事情需要进行阐述。如年落山于浙江的三只荷瓣,我们有幸还能看到“太原荷”在流传,但是“高荷”却不知所踪,一直到今天只有两张照片留存,确实也是令人遗憾的一件事情。我们从沈氏《兰花》的一段鉴赏可见“高荷”到达了沈渊如先生手中后毁于文革。 高荷:民国十一()年春落山新种。箨壳布满红砂而尖头无肉,花身极短圆,如粗黄豆一粒紧包壳中。三瓣圆短,收根,双捧亦圆,舌大红鲜,且能开花长瓣,故蕊虽极小而花却大小适宜。色净绿,干长,初开肩平,开久稍落一二分。余因此花为高姓掘得,故名之为“高荷”云。——吴恩元、唐驼编著《兰蕙小史》年 高荷 瓣型:荷瓣 历史:年春由吴恩元选出,因是高姓花贩掘得,故命名为“高荷”。 特征:三瓣头圆短阔、收根,蚌壳捧,大圆舌。花葶高约四、五厘米。苞叶紫红色,叶阔硬、斜生。落肩。——沈渊如、沈荫椿编著《兰花》年 该铭品在沈渊如先生手中栽培是于一九五一年三月廿五日复花拍摄,并且照片上有清晰的落款为梁溪渊庐主人摄。由此可见这只花也是毁于文革中,导致没有流传下来,要不然这么多年了不可能没有再次复花照片的增加。 另外,该花在《兰蕙小史》讲到是长花莛,但是沈氏所记载是4-5厘米,可能是4-5寸,因为沈渊如先生拍摄的特写通过苞衣壳之间拉开的距离来目测应该有10厘米以上的了,故可能是计量单位有误。其它方面的特征和鉴赏则保持高度一致。自此,“高荷”梳理到此结束。 昨天,我在公开了“环球荷鼎”真面目后引起了广大兰友的积极讨论与交流,竟然有兰友来向我咨询“环球荷鼎”是不是今天的“美芬荷”啊! 我立即哑然失笑地说:“你们要仔细看然后再深入地去研究什么才是‘小刘海舌’?什么才是叫‘紧边’?你们所有的疑问都已经写在上面了,‘环球荷鼎’鲜明的特征太别具一格了这是谁也冒充不了的。”今天下午竟然有东北兰友来反馈说:“万老师!你昨天的文章我发给身边的兰友看了,他们说那张彩照是‘小翠盖’。”闻听此言更是让人大跌眼镜,兰花的花艺鉴赏讲的是要认真仔细,再深入就是要往微观方面去赏析了。像“翠盖”这只花是典型的团瓣荷,因其收根不明显亦不紧边,另外舌头也可以看出端倪啊!“翠盖”的舌头是会反卷的,怎么可能与刘海舌混为一谈呢!其最大的特点其叶片是斜立性的小型花。 兰花花艺鉴赏是一门学问要深入研究才行,不能信口开河不着边际地冒言,否则会贻笑大方的。对于像“翠盖”和“环球荷鼎”的奇思妙想,简直是让人醉了。今天的两段小插曲就此打住,下面言归正传。 据上海阮顺庚先生说:“據史料記載,俞致祥的一路肯定已經消失。現在就是查秦採楠的一路之去嚮。有關‘寰荷’的照片,現在有兩種說法。其一,該照是唐駝在俞致祥處拍攝的,然後帶給了吳恩元。其二,該照則來自鬱孔照處,但去處不明。萬老師,您在寫“环荷”之時,對其下山之地,還應作愼重考慮。因據紹興人透露,該地是胡的奶奶瞎編的。眞正的產地其實是個迷!” “环球荷鼎”自从下山后尚留存三张照片。第一张是顶着花下山时于年拍摄的,当时花是摘下来单花特写,先辈兰人在给其拍摄小像时都习惯这样来展示花姿,故见不着草的样子。在鉴别鉴赏上更是疏于对花的植株和叶片的详情描述。这在《兰蕙同心录》和《兰蕙小史》上都是这样的。姚毓谬、诸友仁的《兰花》更是一表而介之,后面的沈氏《兰花》在介绍上则有了很大的进步,当然这是源自自己手中有种的才能准确地加以描述。就拿“环球荷鼎”来说吧,这其中更以最后这张彩照更显宝贵。这张照片既让你看到完整的花也让你见识了第一张脚叶和一张叶片的半侧面,并且苞衣壳色也清晰可见。这张照片构图非常到位,了了几叶的构图透出了整个株型和叶姿、叶态的信息。 通过查证法最后在沈氏《兰花》的铭品介绍上见识到了第二张“环球荷鼎”花艺不同开品的黑白照片特写,这已经说明不是同一时期的复花所摄,加上封面的彩照最终确定沈氏拥有的该种那绝对是来自于秦采南这一路的了。我在前面已经说过沈渊如先生14岁开始莳培兰花,一接触就深深入迷,到年时他已经是17岁的少年,有史料记载其在少年时间就已经痴迷于兰花,并且在艺培和辨识上悟性非常高。那时的他年龄虽然不大但已经是具有一定的造诣,并和各地艺兰界的老前辈们交往甚密。加上沈先生财力雄厚,因此锁定珍稀好花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当时该草落山时就被分成两块分批流向上海眉目非常清楚,第一块没有种好最后被诸涨富带到了北京中山公园,终因草势已去回天乏术而仙去。第二块最后由秦采南流向了沈渊如先生,沈先生栽培技艺精湛,这才让我们今天能够欣赏到仅存的一张彩照。 至于兰花细种的落山地一般只能说出一个大方向,因为挖花人是不具有考古者的精神,故对一只看似不错的草并不会立马做上详细记载,有的是因文化所限也不会做这些。因此,多数只有大概知道今天是跑了哪些地方而已。另外,山农农闲时挖花主要是为了换点零花钱,以填补一下家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开支需要,因而他们并不精于鉴别鉴赏这些文人花。很多山农挖得好花会被人连哄带骗地拿走,例如:四川的“桃园三结义”和“五彩麒麟”下山时经历。 这些去山里收购的人倒是会识别一些,就是他们像小蜜蜂一样把各种细花带出了大山流到各地的集市上供行家选购。有时候一只好花到最后命名者手中是要经过若干道中间人,这就是最早的兰贩或叫兰串串,现在普遍叫兰商。这也就是跑山里与城市之间的头道贩子或多道贩子来完成由挖到销的全过程,否则一位挖花人哪里有那么多的时间和金钱去大上海啊! 这种程序在今天依然是一样的,提箱扛包走南闯北那是收进卖出的兰商,他们不是真正的上山采挖者。这些走村串户的头道贩子一般是挖兰草队伍中的人走出来的,他们善于总结头脑灵活在玩家的指引下勤于学习知道了“瓣型学说”的皮毛,大概什么是细花能认得清后就干起收进倒出的生意来,他们群众基础深厚哪家挖了个好东西立即就知道了,于是在第一时间就收入囊中,然后送到城中待价而沽。有时候他们自己都会留下一点种源,就带上另一部分苗子思考着编织一点落山资讯就开售了。这在今天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不足为奇。 安徽老乡姚春晨先生和我交流时说:“我对家乡的兰花特别钟情,故在工作闲暇之余就会往产兰区的大山里跑,有一天他无意中跑到了安徽马鞍山朱先生收兰花的‘地盘上’去了,事后朱先生知道了还颇有微词小有不爽呢!” 说到这里又牵出了安徽大别山某地盛产蕙兰红素的事情了。安徽舒城产红素,但是挖到的第一人是不会告诉大家的,后来那个地方出了很多,故当地一汪姓兰友手中就收集了10多个,总体是分绿蕙和赤蕙,多绒红透版或鲜或紫。这里就体现出了头道收购的优势了,他知道了哪个地方有人能够挖得到,故时常在花季跑那个地方。因而,这条线索他是不会轻易地告诉任何人。 由此,我在回答浙江杭州汪阿顺先生时说:“不要轻信挖花人所说,更不要轻信收进贩出的人所说,以史实说话比什么都靠谱。历史资料打下时间的烙印后这不是因某些人某代人就能改变得了的。再如就江苏的‘老蜂巧’亦一样,谁的蕙兰文飘花艺在有传承的情况下必须还要花品对得上宣统元年的那张照片和最为原始的记载才行,那张才是最为原始的‘蜂巧梅’的蓝本。古代兰人在鉴赏上比现在严谨得多,故他们在鉴赏时是以实物比对鉴赏为准,白描图也好,摄影的照片也好,都是以实物或旁证等依据做史料入册的。这里所说的旁证是指当时某某资深兰家亲自见识过该白描图铭品实物开品等。一切带有功利性的结群舞弊现象或其他任何说法都是在编造故事而已,其目的都是为了名和利而已。先生不觉得年出了三只经典荷瓣确实是耐人寻味的吗?都说‘千梅万世选,一荷无处求’。当一个地方出现变异株之后其同是籽生的孪生群体都有可能在兰荪期变异出多株来,这样的实例在产兰区已经发生过多次,因而这在产地挖花人屏蔽某个细花的真实落山地点好让自己有空就去找找,看看能不能继续寻到宝贝,这是惯用的做法。” 当然,搞学术研究的则又别当别论了,例如吴应祥和陈心启先生去搞兰花分布调查那就会有详细公示出来的记载了。另外,资深的研究人士又如成都的徐厚远先生在亲自采兰时也会去做记载,这是专业研究人士的职业要求。其他挖兰人所说的话只当故事听听就好,在他们口中知道大方向就已经是不错的了。 继续...... 今天收到贵州兰友发过来一组落山荷瓣请我鉴赏,接到组图立即便知是“太原荷”上山了,万变不离其宗,这些传统种上山就是变得再狂野也改变不了基因形体显现的蛛丝马迹。如何才能识辨这些被作假的兰花防范被骗?故一定要提高鉴赏识别技能才行,否则等待你的就是交学费。 请加国香居公众或扫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huaf.com/hhyy/9497.html
- 上一篇文章: 经典名方中莲类药材的本草考证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