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连载我收藏的苏州老学校连载18
北京市那家医院治白癜风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写在前面一、《我收藏的苏州老学校》,是小荷创始人冯斌老师(河马国王)前几年的一部作品。二、冯老师喜欢教育,也喜欢收藏,因此教育收藏成了他的一大乐事。这部关于苏州老学校的图书,就是他多年收藏的见证。遗憾的是,那些老学校,或已不复存在,但因有了冯老师的收藏,那些教育时光才得以定格为永恒,为后人所传颂。三、另,年10月1日,中秋国庆佳节,倾注了冯老师数年收藏心血的“毕业证书·苏州老学校博物馆”,在小荷中园湖西三院隆重开馆,在现代化的园区金鸡湖畔,树立起了一座文化地标,其亦为中国第一家老学校博物馆,展示了自清末至当代,苏州及其他省市、港澳台地区的毕业证书,很多是第一次展出,弥足珍贵!其亦将成为冯老师教育收藏的文化窗口!四、经河马老师同意与授权,小编即日起,开始连载《我收藏的苏州老学校》,以期新教师及其他人士明晓苏州教育的昨天和童年——知道“我是谁”,明白“哪里来”,亦启发今人思考教育的今天与明天——要到“哪里去”!五、敬请读者欣赏! 《我收藏的苏州老学校》连载18冯斌著 《我收藏的苏州老学校》第十八辑 秋味渐浓,碎叶飘零;翩然云空,落土成泥。 本次继续谈谈与苏州老教育有关的收藏故事。 一、一九五六年三月:“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校长”任命书 此物件的收藏,笔者至为珍惜,视作数千教育藏品中的珍爱之一。原因有三:一是该物件所附着的珍贵信息;二是与笔者教育生涯的紧联关系;三是此物件之上,记录着师范类学校在苏州前世今生的衰盛往事。 下面,笔者逐一来说。 新苏师范的前身其实很复杂,称得上是苏州师范类学校的“合作社”,所谓涓涓溪流,百川归海。年9月,苏州解放之后,市区的所有师范学校,被集中和合并,组成新单位,起了新名称,叫做“苏南新苏师范学校”;年,又改称“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私立取消了,公办归整了,学校也变成了“省”字头,级别提升了。 笔者的此件藏品,为年2月,新苏师范的一张校长“任命通知书”,也就是“委任状”。被授予者,名“张树谷”,而授予者则是大名鼎鼎的“惠浴宇”先生——当时,惠先生的身份是“江苏省省长”。 “张校长”的故事,笔者知之不详。“百度”之后,知道张校长是南通人,曾在苏州的许多中等学校甚至高等院校做过领导。年3月去世,享年九十五岁,可谓“仁者其寿”。而“惠省长”那可是我们苏州的“大人物”——解放之后的第一任市委书记,就是他老人家。惠省长不仅会打仗、会治政,还会写文章,生前曾出过《写心集》一书,据说文采相当不错,忆友叙事,粗记细描,极有“催泪力”,掩卷时“飙泪”。 本藏品宽三十厘米,高二十一厘米,大小约似今日常用之“A4纸”。国旗、“江苏省人民委员会”的大印和惠省长的签名章等,皆为红色,一国、一省又一人,给一纸“任命书”增加了珍贵的史料价值。 新苏师范学校,与笔者的关联亦密不可分。笔者毕业于苏州铁路中等师范学校,后又至苏州教育学院进修。当时的院校场所,就是著名的新苏师范。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旧事了。笔者依稀记得,出进校门的“新苏生”,好像女孩子居多。当时属于重点中专,录取分很高的。所以新苏的女生们似乎个个“气傲冲人”,个个都显出女皇公主状——途中相遇,目不斜视,风般飘过,连目光交流的机会都不给你,更不要有什么别的想头了。 新苏师范的解体大约在本世纪初。因为了小学师资要求的提高,中等师范类的毕业生,已不适应今日教育之需求,于是,“新苏师范”的历史便画上句号,并入今苏州职业大学;而笔者的女儿也成了她的“末代毕业生”。 自成立到完成其使命,“新苏师范”走过近七十年的远途。而这一长段岁月,恰是一个人最为美丽、美好和美妙的生命亮色和记忆主核。当下,苏州许多小学校的名教师、名校长和教研员等,几乎“师出同门”,多为“新苏人”。他们勤奋有为,功底扎实;献身教育,且正当其时。“新苏”母校的消失和结束,他们可能今日无暇顾及,若无所思。但人生如旅,当晚年来临,这些“新苏人”必会有暮色四合般的悲凉和失落——这是因为:人生由物品组成,记忆由物品催生。一块青春“街区”的消失,会使我们的暮年回忆变成空中之树。 笔者曾经去过侍其巷“新苏师范”的旧址,但一切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气息;而其后苏州立达中学的“短暂借用”,更使“新苏师范”的现场没有了任何遗存和踪迹。 笔者收藏有苏州私立景海女子师范、苏州女子师范、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及后来“新苏师范”的部分史料,包括当时的会议记录、学生名册、校刊、毕业纪念册、同学录和毕业合影等等。这些资料的每一种、每一页和每一字,都让笔者进入当年“新苏”昔时旧景的想象,充满美妙,但又让人感觉苦味悠长。 人有童年,教育亦有童年。从心理学的理论上说,忘记童年,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集体失忆”,却是有可能的事情。 二、一枚珍贵的“甫里小学”校徽 今年,是叶翁圣陶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年的纪念年,也就是说,如果叶老活到今天,他老人家该有一百二十岁的高龄了。 笔者在甪直古镇开了作文博物馆,七八月又在简装修,准备年底或明春开始,做真正的“甪直人”。 年夏,在甪直偶遇南市下塘街15号老宅,主人欲出售此房。笔者想着晚年的理想生活:河畔、桨声、灯影、明月、小院、大师、深巷、静夜等等。于是在一周内办完所有手续,将此老宅购下。于是,便有了后来的“作文博物馆”;便有了一月数次的甪直之行;便有了“有朋自远方来,必去甪直”的陪游。 甪直,古称“甫里”,这也是为什么叶圣陶实验小学的前身叫做“甫里小学”的缘由。自甪直购得房产,笔者便开始注意在当地搜集与教育、与“甫里小学”、与叶圣陶先生有关的物件和藏品。近二十年过去,虽时时留心,处处留眼,惜收获稀少,全部加上,也不超过十件!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真说到了点穴上。把这两句诗略加改动,即是笔者今时的境况,即“廿年收藏惜无功,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枚名“甫里”的校徽,是十件甪直教育藏品中,较为珍贵的一件。此物件为当年“甫里小学”的校徽无疑,只是何年何月所制,详情不明。但就叶老当年任教甪直“吴县第五高等小学”之时的资料来看,此物件应该是年前的东西。这是因为,后来,该校就没有再叫过“甫里小学”的校名。 此校徽为铜质,制作颇为考究,其设计也颇为前卫,即使到了今天,也一点不觉得“土气”,现代感十足。 笔者信服“物是人非”的说法,坚信“人类留下记忆,物品留下历史”。很多时候,物的寿命高过人的寿命。人,“活”不过物——大概这就是古人为什么反复叮咛我们要“惜物”的道理吧! 甪直的教育,大有文章可写,亦大有人物可谈。“甫里小学”的前身,是古老的“甫里书院”,那更是一处名声远播的“教育圣地”和“国粹学府”了。 ——小小的一枚校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若问“客从何处来”,万水千山天地开! ◇年张树谷新苏师范校长任命状 ◇民国时期的甫里小学(甪直)校徽 下期还有哦 报名详情请添加小荷官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huaf.com/hhyy/8225.html
- 上一篇文章: 柳歌的诗歌那些盛开的荷花,全是想我的
- 下一篇文章: 提醒大家早餐决定寿命医生劝告早起空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