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于1914年至1917年所作诗三首
1.《题梦仙花卉横幅》 人生如梦耳,哀乐到心头。洒剩两行泪,吟成一夕秋。慈云渺天末,明月下南楼。寿世无长物,丹青片羽留。此诗作于年农历7月,当时李叔同在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好友许幻园将亡妻宋贞所画的花卉横幅向李展示,并请其题词。 李叔同于是写下这首缅怀故人及往昔美好时光的五律。自古以来,梦的虚幻缥缈早就为哲学家、艺术家们提供了无限体悟和创作的灵感。从宗教角度观,佛道二家均有涉及“人生如梦”的内容,如《金刚经》中著名的六如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南华经》中经典的“庄周化蝶”故事更是广为人知。在这样的文化土壤的滋养下,“人生如梦”早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重要母题之一。 因此,李叔同的这首诗开篇感叹人生如梦,显然并无明显的佛教寄寓。有学者仅凭“人生如梦”四字,即推断李叔同受佛家空观的影响,未免失于武断。但下文中“慈云”一词确是一个佛教常用语词。据丁福保《佛学大辞典》载,佛“慈心广大,覆于一切,譬如云也”。在诗前小序中,诗人饱含深情的回忆了自己在杭州城南草堂与母亲及许幻园、宋贞夫妇共同度过的幸福时光。 此处,诗人借用“慈云”缅怀逝者,不仅伤悼自己奉如家姊的宋贞,寄悲情于母亲离世,也饱含着对往昔生活的无限眷恋。 2.《题陈师曾荷花小幅》 一花一叶,孤芳致洁。昏波不染,成就慧业。年,李叔同入杭州虎跑寺坐禅,体验断食,这是李叔同由儒入释过程中一个重要节点,此诗恰作于断食之前。诗以荷花为主要描写对象。荷花又称莲花,自古以来就被赋予了“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人文品格,成为文人笔下惯用的审美意象。 同时,它也是佛教中广受尊崇的物事:对中国禅宗影响最深的佛经之一名曰《妙法莲华经》,佛、菩萨所坐的是莲台,袈裟又名“莲华(花)衣”,佛教净土宗又名“莲宗”,藏传密教三部中有“莲花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为什么佛家对莲花如此钟爱?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一书中的解释颇为精当,“佛教所说的妙法,其理高深难懂,故佛在说妙法时,常借莲华(花)来作比喻”,其寓意主要有:淤泥不染,如众生的佛性真心,虽埋在烦恼淤泥中,而不被烦恼淤泥所染污;莲蓬莲子花果同时,正如众生因地发心修行时,佛性本已具足一样;莲根藏于泥水之中,而莲华则独立于泥水之上,于泥不染,不著于空,亦即喻妙法超然于空有之表,而显其“非空非有”之中道真义。 那么,在即将入寺坐禅之际,李叔同拿出这幅荷花图反复赏看并作诗为颂,可有某种宗教指向呢? 此诗末尾,诗人用荷花守其孤高芳洁终将成就“慧业”作结。“慧业”又是一佛教术语,指达于空理而为诸善事也,如《维摩诘经?菩萨品》:“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门,起于慧业”。诗人在题后小序中特意强调:“时余将入山坐禅,‘慧业’云云,以美荷花,亦以亦以自劭也”,看来“慧业”这一佛教用语实为作者为表明某种态度的自觉选择。这样一首四言短诗中,作者对佛家尊崇之物的赞美和对佛教术语的使用,使我们可以做出有依据的推断,诗人此时已明显表现出对佛教的亲近心态。 3.《贻王海帆先生》 文字联交谊,相逢有宿缘。社盟称后学,科第亦同年。抚碣伤禾黍,怡情醉管弦。西湖风景好,不羡赤松仙。 这是李叔同写给好友王海帆的一首五律,王海帆长李叔同三十二岁,两人同年(年)参加乡试,又同为南社成员,初以文字结缘,遂为忘年之交。 年,王海帆来到杭州,李叔同陪同他游览西湖孤山之后,写下这首五律记述二人交往情谊以遗友人。诗的前几联无甚新奇,唯尾联引人注目。“赤松仙”即赤松子,是道教传说中的著名人物,他终日服食“水玉”,于烈焰中升腾,常出入于神仙居住的昆仑山。他不仅自身是一个随意飞升的仙人,还是个著名的引渡人。相传炎帝的小女儿和汉代的张良都是随他飞升成仙而去。 因此,“从赤松子游”就成了凡人脱离尘世烦扰,遗世隐退的代语。而李叔同在尾联中表示“不羡赤松仙”,并仿佛生怕述意不清,特意自注此句“近来余视现世为乐土,先生亦赞此说”,明确反对道家隐身世外的做法而以现世为乐土。 上文我们已经提到,年李叔同曾入山体验断食,这次体验结束之后,他曾经信奉过道教,但很快又脱离了道教。个中原委如何,这首诗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形象的解答。在出世与入世之中,李叔同选择了后者。既然如此,为什么诗人最终还是皈依了佛教,做出这个在很多人看来消极的选择呢? 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佛教在李叔同生活的时代,已在很大程度上中国化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即“人间佛教”概念的提出。应该说,它比其它任何宗教都更符合李叔同这个晚近时期典型知识分子的生命基因,因而也成为了诗人最终的心灵归宿。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huaf.com/hhyy/13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