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自觉的宠儿还是弃子
白癜风在北京能治好吗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xcxbdf/ 刚吃完晚餐,电话铃响了,家里报来小孩皮肤长了一块块红色疙瘩的消息,由于是在晚上,医院门诊医生下班了,这点小病又不是严重到需要去挂急诊的程度。小孩痒得难受,又伴有低烧。 此时,我想起了小时候也曾发生过此类情况,母亲会去邻家的鱼缸,荷花缸或到郊外的水利沟中,捞些浮萍,煮水加入红糖喝。我回按此方法试一试吧。 第二天,我又打电话问了小孩的情况,小孩的皮疹基本退了,但仍不放心,白天去看医生了,医生说继续再煮浮萍水喝就可以,沒有再开药。 几块钱,一味药就解决了小恙。简单又经济。 记得小时候,夏天,南方的暑气较重,母亲会用冬瓜皮、西瓜皮、丝瓜皮(俗称三皮)加莲叶煮水,大人小孩隔段时间喝一回,有效起到清热解暑的作用。是暑天防病的一剂凉茶,是当年家庭常用的一个小验方。 生活中总会遇到身体犯些小病。应对一些小毛炳,民间不少小验方还很见效,且很经济,是当年老百姓长年累月总结的生活经验,通过口口相传形式,在民间从古传到今。 这些长期行之有效的小验方,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人们渐渐遗弃。是社会进步对此失去了需求,还是另有原因呢?以至于遇上一点小毛病就脚忙手乱起来,医院看医生才能解决不可。生活条件越来越高,人解决生活的能力反而越来越差。 弃用上达的小验方还不会对生活造成太大的影响,谁家里沒有个小药箱,装着许多成药,以备应急之需,当然代价也不小,恐怕过期扔掉的药品数量比服用的还要多。 从传承和完善了古代大验方的现代中医,其存废命运,可是一件影响民众生活,甚至是民族存亡命运的重大事情。 常常在媒体上看到中西医的争论,又有所谓“黑中医”的,对中医口诛笔伐,恨不得中医在这个地球消失才解了心头之恨似的。 想想传承几千年的中医,在孕育它的土地上面对如此不堪的对待,心中五味杂陈。 这个争论,真是仅仅是学术争论,还是背后藏着利益目的,或其他? 记得家里有过感冒的病例,由于采用不同的医疗方案,在病情大体相同的情况下,费用支出相差不小。 第一例是小孩,来得突然,高烧咳嗽,为慎重起见,医生建议住院,结果住院一周,花费一万多(有医保)。 第二例,小孩刚出院时,出现上述情况,因为是成年人:没有接受住院建议,病情类似,按上述方案医治,花费几千(有医保)。 第三例,成人,在第二例病愈后发病,病况差不多,看了中医,花费几百。 从医院收益的角度,当然欢迎第一例。现在去看病,医生除了问病况,最后不忘问一句:是否有医保。问这样的问题,是为了什么,大家心知肚明。 以上三个病例,病况类似,用不同方式医治,医疗费用差别太大了。试想,中医如果单靠医疗收入,步履一定艰难。单此一个收入差距,中医就处于下风。制度设计,政策扶持,资源利用,社会氛围,人才培训等等方面,中医每一方面均处于劣势。 脑海中突然冒出:“文化自觉”四个字来。文化自觉,说的是什么呢?我自言自语起来。饮了一怀浓茶,头脑如被凉风吹过,清醒了许多,沉思片刻,似乎悟出解了一点道道来。 文化自觉,这个“自”字应该包括“自知”和“自信”两方面的含义。 所谓“自知者明”。在充分了解中医的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才有信心去弘扬中医,发展中医。 普通民众不能自知,对日常小毛病没有应对能力。生病了,是去看中医,还是西医,有时真的左右为难。 中医生不能自知,不能明辨中医优劣,不能掌握中医的精髓,医术平平,只能是庸医一个,人家说中医一无是处,且举着“废除中医”的大旗,你作为中医人,却无力去反驳,不自知,导致不自信。 因此,只有自知方能有自信。 中医名义上在搞中西医结合的创新,中医院配备了整套西医检查仪器,中医生也会开西药给患者,这里面有没有夾杂着一些不自信的成分呢? 这次疫情,中国取得的成效世界瞩目。中医起的作用功不可沒。经历这次疫情,大大增强了国人对中医的自信心,但从文化自觉的角度看,问题仍然多多,中医的文化自觉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文化的自觉,先有“自”,才能有“觉”。“觉”又包含哪些内容呢?欢迎参加下次讨论。 图/文:风物茶话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huaf.com/hhyy/12457.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舞龙
- 下一篇文章: 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也算共白头,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