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贤的来历
崇贤位于余杭东南部,属平原水网地带,河流纵横,土地肥沃。崇贤之名由来在年(民国24年),崇英乡与南贤乡合并称崇贤乡。年改建为崇贤镇,年,成立崇贤街道。 大运河流淌千年,千年的碧波激荡,冲刷出崇贤独一无二的文化厚重感。自崇贤年建制以来,水的韵味萦绕不去,在崇贤人的梦里似乎都能听到清脆悦耳的水流声。也因为水,崇贤的文化显得饱满充盈,一捏一掐,饱含传说与故事的水滴子便落了下来。 在这个烟雨弥漫的江南小镇,神奇的水乡作物正在拼命生长,如大红袍荸荠、清脆莲藕、白胖的茭白等;口口相传的民间小调在坊间悠悠唱起,诉说春雨般绵长的往事。崇贤应运河而生,伴运河而兴,衍生出丰富而又独特的地域文化。 时光退回到几十年前,崇贤人的文化盛会充满新奇和趣味。古时端午时节,上百条龙舟齐集运河畔鸭兰港,龙旗猎猎、锣鼓喧天,水花在呐喊声中四溅,围观的人群收获了忘我的宣泄和尽兴。旧时在三家村、鸭兰村,年年举行着崇贤红火的“麻皮会”(庙会),四邻八乡的民间故事、民俗样式都在那表演,有《十样景》这样的说唱艺术,也有载歌载舞的石前《花篮》表演,热闹非凡。 时间飞逝,五彩缤纷的盛会在记忆里褪了色,饱满的声音、多情的动作、美丽的传说只化为老人口中絮絮叨叨的词汇。 沾驾桥和独山白鹭相传,乾隆皇帝初次下江南,当他乘坐的那条御用船顺着运河的主道驶过那个接近崇贤的荡弯时,不料运河东边那座孤零零的独山忽然移到了御船的正前方。 随行的大人们还当是误入了“此路不通”的歧途,连忙吩咐纤夫停船。乾隆爷见停了御船,便走出船舱,举目张望。 果真,他发现正前方不远处有一座灵气秀气并存,形似海龟的小山头,将挡住他的去路,山上密密麻麻、郁郁葱葱的绿树,正招着手迎接他的到来。 这河中有山,山中有河的绝美景致,自然平添了乾隆爷的游兴,他便问随行的大人们,到了什么地方呀?大人们哪里知道这是什么地方。 好在乾隆爷身边一位公公,聪慧过人,见皇上对前面那座形似海龟的小山赞意有加,便随口答道:金鳖山!其意自然是夸赞形似海龟的山头了。 一生喜游祖国大好河山的乾隆爷,便吩咐纤夫快快开船,他立马要游那座金鳖山。可御船沿着运河快快向前驶了一阵,那座曾经屹立在运河正前方的金鳖山,又慢慢地向运河东边移去了。 这一奇怪的变化,更增添了乾隆爷的游兴,他便吩咐将御船靠岸,他要乘轿前往金鳖山一游。这一天,适逢春雨绵绵,运河边的乡间小道泥沾如胶,当乾隆爷的乘轿到了一座小桥边时,轿夫们再也无力向前了,就停下御轿小歇。谁知,这一歇,乾隆爷的御轿就牢牢地被如胶似漆的烂泥沾住了……从此,就有了一座载入史册的历史名桥——沾驾桥。 沾驾桥建于清代,东西向横跨于沾桥港上。历史上此桥东西两侧都是店面房,如今此桥东侧仍是沾桥市集的中心。 沾驾桥是一座单孔拱顶石环桥,长约十五米,宽三米,高在五米以上。此桥两边各有石级十一级,桥顶左右均有宽厚的护栏石,桥正中石梁上刻有“沾驾桥”额。桥两侧石柱上刻有两幅桥联,紧贴古桥南侧建了一座公路平桥,遮挡住了古桥外貌。 该桥南侧桥联为:“北往南来均沾利济,水将山绕税驾凭临。”而北侧二条桥联的上部字迹,不知是人为还是岁深月久石质风化,字迹均已漫漶不清。 (“税”通“脱”。“税驾”如“脱驾”、停车,是休止、停宿的意思。桥名“沾驾”并不完全是因为烂泥沾了龙袍向皇帝赔不是,而是说造好了此桥,大家都能沾光。不管怎么说,这个桥名还是很有文化色彩的——编者注) 古都杭州,历史上有孤、寡、鳏、独四座小山,除了孤山在西湖岸边外,其余三座均在余杭境内。其中沾驾桥北面不足二里,即是独山。 独山一名钵盂山,又名金鳌山,相传,乾隆皇帝来沾驾桥就是为了登这金鳌山。 独山高约数十丈,方圆二里。脉连皋亭,而耸出一方,所以从大运河中南来北往的商旅行人远远就能望见林木葱茏的独山。从山上下瞰横溪,回环皆水荡。一派南国田园风光。山北有巨石,状若虎踞,人呼大石岩。冬月过此,寒鸦古木,不胜荒寂。明代有隐士陆氏居此。绕屋老梅数百本,名“万玉轩”。其东北不远即是著名的白鹤古渡。古时塘栖文人春天常来此处赏梅观桃。留下了许多诗句。 清洪昌伯诗: 撩人好景十分妍,渡口桃花大半含。叶叶卷舒逢雨后,枝枝浓淡占春先。 且迟几日开才遍,虚过今朝心所甘。安得山家容我住,东边饱看到西边。 (作者:吕伟刚等) 每到夏季,独山脚下,那里成片成片地种植着白莲藕,藕塘里的白莲花盛开。夕阳西下时分,成群结队的白鹭,从四处飞到独山栖息,从远处望去,繁星点点,很是蔚为壮丽。 沾驾桥西面的大运河畔已建成杭州内河最大的货运码头。而独山东侧更已成为“申嘉湖杭高速公路”的出入枢纽。 红烧蹄膀传说,乾隆的御轿在沾驾桥边停下之后,雨下得越来越大。随众们便扶着乾隆爷朝离沾驾桥不远的一户农舍走去。这户农家的主人,是一位司公(厨师),乡间有红白喜事,都请他去烧菜。 司公见来了坐轿子的贵人,便热情地把他们请进堂屋,还拿出一块干净的土布,帮他们擦沾在裤脚上的泥水。当他擦乾隆爷的裤脚管时,发现这位爷长衫里面竟穿着一件龙袍。 这一天,司公正好在烧一只猪蹄髈,已烧了一个多时辰了,再过一会放点盐、洒点酱油就可以上桌食用了。他一听穿龙袍的爷要在他家吃晚饭,心里既激动又紧张。一紧张,他放盐的时候竟错放了白糖,洒酱油的时候竟错洒了绍兴老酒。殊不料,错放了调料的蹄髈尚未端上桌来,满屋子就有了一股香味,穿龙袍的爷连说“好香,好香。” 红烧蹄膀不仅外表焦红,油亮,香味扑鼻,而且一动筷,一口入嘴,伴着胶浓的汤汁,那软糯、喷香的味儿,让你舍不得放下筷子。 王春宝是崇贤烧得一手好菜的卧龙先生,屈指算来,还是给乾隆爷烧蹄髈的那位司公的第九代徒孙,春宝师傅最拿手的好菜,就是红烧蹄髈。 春宝师傅烧的红烧蹄膀远近闻名,时间久了,大家都戏称春宝师傅烧的蹄膀为“春宝蹄膀”。春宝师傅把用清水洗净的猪后蹄放进高压锅,放上水。 春宝师傅说,水一般在5斤左右,要没过蹄膀,然后是要放4两陈年加饭酒、5两酱油、十三香,老姜、白糖、盐、味精,再在锅底垫一把葱,这样就可以上火了。春宝师傅告诉我们,红烧蹄膀,火候是最讲究的,要用二旺一温的火候烧蹄膀,先用旺火烧一个半小时左右,这期间要适时将蹄膀翻身,再用温火烧一个多小时,等到蹄膀酥软了,再用旺火烧5分钟左右,要使汤汁浓稠,这道是收汁的工序可不能少。春宝师傅还有个小秘诀,就是在整个过程中,不盖高压锅出气孔的盖,这样是为了使蹄膀软糯适当,既入味又咸淡均匀、色泽均匀。经过差不多3个小时,红烧蹄膀就可以出锅了。 在崇贤,制作红烧蹄膀的手艺几乎家家都会,红烧蹄膀也成了农家办酒席、宴请宾客不可缺少的一道菜。 三家村藕粉莲藕之乡崇贤,地处水乡平原,地势低洼,河塘交错,土属青紫土,是“三尺河泥三尺水”的好地方,这里盛产的尖头白莲藕,肉质鲜嫩,一般每亩产藕斤。 三家村、舍廊、平径等自然村地势低洼、河港交叉,内荡特多,每值夏秋,洪水泛滥,成片庄稼遭淹,惟藕不畏涝,故植藕者众,有夏白藕、冬藕之分,夏白藕汁多味甘,可作水果,冬藕制作藕粉或作菜肴。 这里盛产的尖头白荷藕呈七孔,三节藕肥大,肉质鲜嫩,每支藕常见叶5张,终止叶略向前倾,一般无荷花,当地藕农摸藕,夏季看荷叶,冬季看荷杆。 “银芽揉碎碎,石臼捣团团。淘以霜泉洁,凝成雪片干。” 明清,三家村藕粉已是“风靡两京”的休闲食品,借助京杭大运河外运,远销苏州、上海、南京等地。早在著名《随园食单》《陶庵梦忆》都有记载。 沾驾桥大红袍荸荠崇贤沾驾桥一带出产的荸荠,以其个大、质脆、汁多、味甜、无渣而闻名。立春前挖取的荸荠,全身通红,色泽艳丽,故名大红袍荸荠,是传统特产。大红袍荸荠果菜兼用、生熟皆宜。但你知道吗?当年政府曾下令禁止种植荸荠,这是为什么呢?事情还得从年说起…… 年夏一场洪水,大批早稻田被淹。 大红袍荸荠重点产区崇贤,因地势低洼,便成了这场洪水的重灾区,约有半数早稻颗粒无收。家中存粮原本不多,加之年实行粮食统派购制时,购了部分农户的过头粮,缺粮问题便成了一个人人关心的大问题。作为余杭的父母官--县委书记张树森,更是焦急万分。不过,大红袍荸荠产区虽然遭灾严重,但人们对缺粮问题几乎还看得不那么严峻。因为他们在洪水未退去之时,已在旱地上精心培育荸荠苗了。何况,早稻无收,种荸荠更发,早稻损失荸荠补吧! 不料,正当荸荠苗长出葱花般嫩芽芽的时候,县政府下了一道命令,大意是:凡属我县境内的土地,不准栽种荸荠,所有早稻田,不管有收无收的,后熟一律栽种连作晚稻。 世世代代种田,但没有种过连作晚稻的农民,听到这一号召,人人都在思忖:“种连作晚稻能行吗?”“种田要好秧,种连作晚稻的秧苗呢?”想这么想,但一个会议下来,只几天时间,所有的荸荠都全部被铲掉,部分快动作的农户,已栽入大田的,也都全部连根拔起。 于是,人们把刚刚从洪水中抢救出来,每户都有限的早稻谷,分出一部分来,作为连作晚稻的种子,播到了秧板上。此时,已接近立秋。 接着,人民政府又发放了无息贷款,动员农民去购买化肥、饼肥、做连作晚稻的肥料。 结果呢,季节不饶人,农民精心培育的连作晚稻,以颗粒无论收而告终。闻名于世的大红袍荸荠,在杭县(那时叫杭县)境内绝了种。为此,当时的县委县政府向省委省政府作了深刻的检讨,《人民日报》也以《典型的唯心主义》为题,点名批评了杭县脱离实际拔荸荠苗种连作晚稻的错误做法。 谢天谢地,传说当年出“荸荠王”的皋亭坝一带,因属杭州市郊区,不归杭县管辖,便有了几百亩大红袍荸荠。 年春,这里的几百亩大红袍荸荠,便成了荸荠产区十多万农民的磁铁石(种荸荠须春天收获)。那儿的荸荠一开始收获,这里一批又一批的农民,就拥去踏荸荠。因为,他们今年还要种荸荠,而在中国,除了皋亭坝一带之外,恐怕已找不到大红袍荸荠的种子了。所谓踏荸荠,就是在主人收获过的荸荠田里,用脚踏烂泥,去寻觅剩下的,少得可怜的荸荠。 首批去踏荸荠的农民,天蒙蒙亮就动身,拎一钵头粥或饭去,晚上回家还能带进一钵头荸荠;后点去的,出门拎一钵头饭,回家只能带还一饭碗荸荠了;再后点去的,连一饭碗也没有了--因为那儿的主人一个人在前面摸荸荠,屁股后头有好几个,甚至几十个人在踏荸荠,已收获的荸荠田里,已被踏成一片泥浆,不要说能留种的大荸荠,就连钮扣大小的小荸荠也找不到了。 再后来,不知是谁开了个先例,他们跑到那儿帮助主人家摸荸荠,不要主人留饭,更不要主人付工钱,从早摸到夜,只求主人在他带去的饭碗里,放满一饭碗泥荸荠。然而,那儿的主人大多很好客,有的留餐中饭,有的付点工钱,有的在歇力的时分吸一两支烟,给求种人带回去的,也不是一碗荸荠,而是一钵头或一小篮。 可惜,皋亭坝一带的荸荠太少了,仅几百亩,一个不吃都留种,也满足不了大红袍荸荠产区需种量的七分之一。 值得补上一笔的是,那时的社会风气令人留恋。尽管那年的大红袍荸荠显得出奇地金贵,但分布在皋亭坝一带的几百亩荸荠,却不见被偷走一颗,更没有发生哄抢事件。皋亭坝一带的农民,为人品德更高出一筹,他们根本没有因荸荠显得金贵而抬价出售。相反,在荸荠产区有亲戚朋友的农户,收获的荸荠,多半做了人情,我家那年如获至宝的一担种荸荠,就是皋亭坝一户远亲赠送的。悠悠荸荠情,今世难忘,终身受用。 三年暂时困难时期,大红袍荸荠产区引来四千黄花闺女。 大自然赏给人们的大红袍荸荠,原本是作水果代蔬菜的。知不料,到了三年暂时困难期间,却成了荸荠产区家家户户的代粮品。当然,这不是新社会的创造发明,从旧社会过来的穷苦人,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是吃惯了熟荸荠的。 以荸荠代粮的滋味,当然也是难煞的。外来人偶然吃一二餐,甜津津地倒也搁不出什么。吃的日子长了,即使一天吃上五六餐,肚子里仍好像空荡荡的。它终究不是食粮,是蔬果,吃多了自然要“滑肠”。 然而,在全国性的那场大灾难中,就是这种既要滑肠,又能充饥的熟荸荠犹似成了大海之中的只只救命圈,南来北往的逃荒者,一旦流到大红袍荸荠产区,就再也不想流到什么地方去了。他们模仿当地人踏荸荠吃荸荠的方法,以求自己的生存。 荸荠产区的小伙子们很快发现,在举目可见的逃荒者中,虽然个个面黄肌瘦,老者居多,但仍有为数不少的年轻者。饥饿的愁云也难于遮挡他们充满活力的青春,尤其是妙龄少女。于是,有的就开始与他们接近,教他们踏荸荠向后挪步,省力些;告诉他们那些田是熟塘土(即连续几年种荸荠的田),荸荠生得老,淀粉多,吃了不易滑肠。后来,有人就把他们所踏的荸荠,拎回家去,洗净捣碎,加上一把米,帮他们烧成荸荠粥。他们喝着甜津津的荸荠粥,千恩万谢,要向他磕头,他忙说:“不要这样,不要这样,同是天下苦命人。” 寒冬过去就是春天。春暖花开的时候,荸荠产区的农民开始播种了。一把把撒向田野的金种子,提醒了逃荒者;凉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赶快回去播种吧! 靠大红袍荸荠救了命的逃荒者,大概已对大红袍荸荠产生了好感,何况大红袍荸荠产区的土地,比家乡的肥沃,大红袍荸荠产区的人好善良哟,从不嫌弃我们。于是,有的父母对女儿说:“闺女,我们回去了,你留在这儿吧!”有的哥哥对妹妹说:“我看,经常帮我们的那位兄弟,是打了灯笼难寻的好人哪!” 荸荠产区的人确实善良。他们大多数不愿做乘人之危的事。于是,又出现了老哥劝老弟,小伙劝姑娘的感人场面:老者对老者说:这不行,这不行,要是老哥看得起我家,请留下地址,我隔月叫小子上门求亲,明媒正娶。小伙劝姑娘在话,大多是:“我可没有你说的那样好呢。”他塞给她一张照相片,几张票子,要她回去仔细想想,真个下定决心了,给我个信,我到轮船码头来接你。就这样,一时流浪在荸荠产区的逃荒者,在播种季节都走了。 地处南运河尽头的大红袍荸荠产区,实在是个好地方哟,水清、山秀、土地肥沃,人心善良。待到春暖花开正茂时,引来一批清一色的黄花闺女。她们与荸荠产区的意中人拜过天地,双双回家探娘亲时,一根红线牵两头,又引来一批妙龄少女。据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表明,三年暂时困难时期,外籍姑娘落户在荸荠产区的不下四千,崇贤有个三十来户的自然村,来自义乌、东阳、宜兴、吴县、南通的姑娘就有二十加三。 谢谢大红袍荸荠做红娘。 年,大红袍荸荠被没收。 余杭大红袍荸荠在公元年,产区种植面积上升到四万亩之多,年总产超过万担,缩短了与盛产期的距离。 多万担,在有十亿人口的中国,大概每个人还推不上一只大红袍荸荠。但在不过十万人口,不足平方公里的荸荠产区,所有生产队的仓库里,都堆满了小山似的荸荠。产地七家供销社的收购站,虽然都在收荸荠,但价格低得吓人,农民承受不了,不愿卖。 正在这时,一个不背枪的军人,复员回到盛产荸荠的家乡,他叫朱浩泉,崇贤卧龙浜人。他万万没有想到,在部队驻地的江苏省无锡市,自由市场每斤荸荠卖到二角钱,国营商店一角二分一斤凭票排队也难于买到的大红袍荸荠,产区的收购价仅四分一斤。而荸荠产区到无锡,才公里水路呀。他把这一信息通给了队干部,有的兴高采烈,有的摇头叹气,有的则下了令:从即日起,所有的农船不得外出,全部投入捻河泥。 “好酒不坏肚,河泥不坏土。”捻泥积肥,改良土壤,自然也是搞好农业生产的头等大事。他栽过荸荠,也种过稻,他对农业生产挺熟悉。于是,他又返回部队,向部队首长诉说家乡荸荠多得如何不值钱,农民在冰天雪地里摸荸荠如何这样苦,队里户里都盼着卖了荸荠买化肥,换油盐……就是没有船只向外运。 部队首长被他说动了心,当即调出二条轮船,二十条可装万担荸荠的驳船到荸荠产区装运大红袍荸荠。古运河畔出现了好威风的一溜船队。 可是,万担荸荠刚上船,当地政府的一位领导赶来了。他说:“搞远途运销,政策不允许,你们不要胡来。”于是,万担荸荠所属的二十多位生产队长,连忙围住这位几乎天天见面的领导,要他闭上这一眼,荸荠卖了好价钱,稻田里化肥抛多了,来年收成好,大家都光彩。接着,白了头的老者,怀抱孩子的嫂子,差点没有跪到这位领导人的面前,求他行行好,他们等着荸荠换了钱,修房子、换冬衣、讨媳妇、过新年…… 是的,刚度过困难期的农民,太缺钱了,太需要改善生活了,那位领导跟着抹了一把眼泪,丢下一句话:“今天无论如何不能走,要走,得到明天。” 明天,明天县里正要召开三级干部会议,“堵路”者大都离开岗位了,万担大红袍荸荠,准能顺利到达目的地。 好一个体贴民心的父母官哟,原来你是来通风报信、指点引路的。 谁知,这里的父母官亮了绿灯,那里的父母官却亮了红灯。船过湖州练市,万担大红袍荸荠被扣压。 噩讯传来,荸荠产区的农民,顾不得捻泥积肥了,连夜组织了四十余条小农船,赶去练市劫“法场”,争夺本来就属于他们的大红袍荸荠。待到第二天中午将小船摇到练市,万担荸荠已全部上了岸被没收,整条练市街,全堆满了鲜红的荸荠,任人踩踏,不堪入眼。荸荠产区的农民哭了--这是我们从冰冻的泥土中,一个一个挖出来的呀! 天啊,大红袍荸荠犯了什么罪? 70年代,由大红袍荸荠加工而成的“清水马蹄”成了中国出口美国的第一只农产品。 “大红袍荸荠没有罪!大红袍荸荠为国创红,为国争光,应该记功!”说这话的是余杭县人民政府的一位副县长,时间是年大红袍荸荠即将收获的时候,地点在大红袍荸荠中心产区沾驾桥乡会议室,背景是杭州罐头食品厂加工“清水马蹄”的部分加工业务,将要扩散到荸荠产区的家家户户。 事实上,杭州罐头食品厂选用大红袍荸荠加工生产的“清水马蹄”,早在70年代就成功出口美国,说它成功,因为这是中国出口美国的第一只农产品,之后,出口量逐年增加,仅靠杭州罐头食品厂的力量,已难以承受,便将最费工的削荸荠这一加工环节,扩散到荸荠产区的家家户户。当时,荸荠产区供销社收购站收购的大红袍荸荠,统一价格是一级大红袍荸荠每斤四元二角,而斤削白荸荠,收购价是三十二元,一般斤带皮的荸荠,能加工50斤削白荸荠,等于大红袍荸荠的价格一下子从每担四元二角提高到十六元。荸荠产区的人们听到这一消息,上至公社书记、主任,下至生产队长和农民,个个兴高采烈。紧接着,杭州罐头食品厂派出一批师傅,各生产队选派二至三名眼明手快的姑娘或小伙,到公社集中培训怎样削荸荠。这批先学者学业结束之后,便回到生产队里当师傅,指导大家怎样削荸荠。 其实,削荸荠并不难,它的要领是一句话,叫做“二面三刀”。即,在荸荠头上削一刀,在荸荠尾上削一刀,呈现出两个平面,然后再在荸荠的腰部削三刀,呈现出一个鼓形状就是了。不过,话又说还来,它毕竟是出口产品,一个荸荠削五刀,多一刀少一刀杭州罐头食品厂就拒收。因而,削荸荠的高手往往不是满手长茧的老农,而是很少握过铁耙柄的年轻人。 当然,在削白荸荠的年代里,最让我留恋的,并不是一筐筐的削白荸荠,陆续换还一船船砖块、一袋袋水泥、一捆捆钢筋,一根根木头,荸荠产区有了解放之后的第一代砖木结构的新楼房;让我最留恋的,而是那个时候人们对劳动光荣、勤劳致富的认可。摸荸荠也好,削荸荠也罢,均在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日子里进行。白天,荸荠产区万人空巷,男女劳力都拥向荸荠田里,裸露着手脚,匍匐着身子,小心翼翼地将双手插到带冰带霜的烂泥里,将荸荠一个一个地从烂泥里拣出来;晚上,将洗净的荸荠倒进一只大扁里,将一只60支光的电灯泡移到大扁上方,全家人围坐在大扁四周,年长的削荸荠的头尾两刀,年轻的削荸荠腰部的三刀,有的年轻人,自己家里的荸荠削完了,见隔边邻居的屋里还亮着灯,即使已是深更半夜了,还会赶过去帮他家削荸荠,多么友善、勤劳的小年轻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人们生存观念的不断改变,大红袍荸荠越种越少,大红袍荸荠产区越缩越小,“百里大地遍马蹄”徒有虚名。如今,有的在校学生,已弄不懂荸荠是生在树上的,还是长在泥里的。当然,大红袍荸荠产区的人们失去的不仅仅是大红袍荸荠这只名优农产品,还有那种对劳动光荣,勤劳致富的认可和追求…… 鸭兰村绣花和古琴“这个村为什么要叫鸭兰村呢?” 因为当时村子周围都是河,只有鸭子才能游进来,鸭兰是“鸭来”。 也有的说,鸭兰又叫鸭澜,鸭掌起波澜,有点“红掌拨清波”的意境,美的;但鸭掌如兰,也是美的哦。 也有的说,运河支河鸭兰港上有一座鸭澜桥,始建于明正统年间,鸭兰村的名字从鸭澜桥而来。 在《光绪?塘栖志》中设有“鸭阑桥”这个条目,说明鸭兰村名是由桥名转讹而来,而它又有4个不同的名称和写法:鸭阑、鸭兰、鸭澜、压澜。《光绪?塘栖志》中记载:这座桥是大运河北岸普宁寺的和尚在运河南岸修建的。关于桥名,条下载有一篇明吴允嘉写的《募修鸭兰桥疏》,题目就说桥名叫鸭兰,但又说此名“不知其何所指”。同一文中又说有人叫鸭澜桥,“鸭激水而成澜也”。至于“鸭阑”显然是指关鸭子的栅栏,从中可知此处水乡,民多养鸭,桥名与鸭有关。《光绪?塘栖志》的编者王同则认为“当时取名,必曰压澜……压澜之名颇雅”,后讹传为鸭兰。 听起来各有道理,而且都很有文采。 这片秀美之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绣花女,村里的绣花姑娘个个心灵手巧,也成了有名的绣花村。 唐朝诗人刘长卿诗句: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其“七弦”指的就是古琴,“泠泠”则指的是古琴的音色。在鸭兰村还有斫琴大师马岳思弹古琴,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古琴斫造,型不难,很多木匠都会,难的是调音,而这一绝活只有马岳思会了,整个浙江都鲜有继承者,而全套工艺都精通的,更是寥寥无几。所以,49岁的的马岳思依旧还是孑然一身,孤独地斫造古琴,没有徒弟也找不到徒弟,兴许这就叫做机缘未到吧。 三家村渡口三家村渡船迄今已有多年历史,是目前京杭大运河余杭段30多公里沿河唯一留存在用的渡船,这也是余杭境内所有河道中唯一仍延续着这种古老的水上交通方式。 多年来,无论春夏秋冬,附近的村民都靠这艘渡船来往运河两岸。每到逢年过节,是渡船最繁忙的时节。近几年来,渡船每天上午7点开始,至傍晚5点半结束,一天渡客量大约人次。 原先这里的渡船靠人工摇,或拉或划,单趟需要10多分钟甚至半个小时,而如今机械轮渡,一个来回只需5分钟左右。乘渡船这种传统交通方式让乘客更能感受到一份悠闲。 别忘记动动手指,点个ZAN,一ZAN一毛钱给小编打点赏钱! 余杭其它镇街来历请戳下方推介阅读链接: 闲林的来历 运河的来历 黄湖的来历 仁和的来历 瓶窑的来历 乔司的来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huaf.com/hhxx/9604.html
- 上一篇文章: 浙江最美50古村镇那些被时光遗忘的古
- 下一篇文章: 虎魄造办处ldquo胜形饰r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