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陽買茶,楊氏擔荷
本篇推文部分内容节选自 春秋社年版《中華茶書》 作者:青木正兒 作者简介: 青木正兒(-)AokiMasaru。青木正儿是日本著名汉学家,文学博士,国立山口大学教授,日本学士院会员,日本中国学会会员,中国文学戏剧研究家。 何时开始饮茶? 至今最早的关于茶的文献记载于西汉。王褒《僮约》:"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是茶叶进行商贸的最早记载。 《僮约》 全文:蜀郡王子渊,以事到湔,止寡妇杨惠舍。惠有夫时一奴名便了,子渊倩奴行酤酒,便了提大杖上夫冢巅曰:"大夫买便了时,只约守冢,不约为他家男子酤酒也!"子渊大怒曰:"奴宁欲卖邪?"惠曰:"奴大杵人,人无欲者。"子渊即决买,券之。奴复曰:"欲使便了,皆当上券;不上券,便了不能为也!"子渊曰:"诺!"券文曰:神爵三年正月十五日,资中男子王子渊,从成都安志里女子杨惠,买亡夫时户下髯奴便了,决贾万五千。奴当从百役使,不得有二言。晨起洒扫,食了洗涤。居当穿臼缚帚,裁盂凿斗。浚渠缚落,鉏园斫陌。杜髀埤地,刻木为架。屈竹作杷,削治鹿卢。出入不得骑马载车,踑坐大呶。下床振头,捶钩刈刍,结苇躐纑。汲水酪,佐。织履作粗,黏雀张乌。结网捕鱼,缴雁弹凫。登山射鹿,入水捕龟。后园纵养,雁鹜百馀。驱逐鸱鸟,持梢牧猪。种姜养芋,长育豚驹。粪除堂庑,馁食马牛。鼓四起坐,夜半益刍。二月春分,被堤杜疆,落桑皮棕。种瓜作瓠,别茄披葱。焚槎发畴,垄集破封。日中早慧火,鸡鸣起舂。调治马户,兼落三重。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哺。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斫苏切脯。筑肉臛芋,脍鱼炰鳖,烹茶尽具,已而盖藏。关门塞窦,馁猪纵犬,勿与邻里争斗。奴但当饭豆饮水,不得嗜酒。欲饮美酒,唯得染唇渍口,不得倾杯覆斗。不得晨出夜入,交关伴偶。舍后有树,当裁作船,下至江州上到煎,主为府掾求用钱。推纺垩,贩棕索。绵亭买席,往来都雒,当为妇女求脂泽,贩于小市。归都担枲,转出旁蹉。牵犬贩鹅,武阳买茶。杨氏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入市不得夷蹲旁卧,恶言丑詈。多作刀矛,持入益州,货易羊牛。奴自交精慧,不得痴愚。持斧入山,断裁辕。若有馀残,当作俎几木屐及彘盘。焚薪作炭,累石薄岸。治舍盖屋,书削代牍。日暮欲归,当送干薪二三束。四月当披,五月当获。十月收豆,抡麦窖芋。南安拾粟采橘,持车载辏。多取蒲苎,益作绳索。雨堕如注瓮,披薜戴子公。无所为当,编蒋织箔。植种桃李,梨柿柘桑,三丈一树,八赤为行,果类相从,纵横相当。果熟收敛,不得吮尝。犬吠当起,惊告邻里。枨门柱户,上楼击鼓。持盾曳矛,还落三周。勤心疾作,不得遨游。奴老力索,种莞织席。事讫欲休,当舂一石。夜半无事,浣衣当白。若有私敛,主给宾客。奴不得有奸私,事事当关白。奴不听教,当笞一百。读券文适讫,词穷诈索,仡仡扣头,两手自搏,目泪下落,鼻涕长一尺:"审如王大夫言,不如早归黄土陌,丘蚓钻额。早知当尔,为王大夫酤酒,真不敢作恶也。"大致译文: 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年)正月里,资中(今四川资阳)人王褒寓居成都安志里一个叫杨惠的寡妇家里。杨氏家中有个名叫"便了"的髯奴,王褒经常指派他去买酒。便了因王褒是外人,替他跑腿很不情愿,又怀疑他可能与杨氏有暧昧关系,有一天,他跑到主人的墓前倾诉不满,说:"大夫您当初买便了时,只要我看守家里,并没要我为其他男人去买酒。" 王褒得悉此事后,当时就气不打一处来,一怒之下,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以一万五千钱从杨氏手中买下便了为奴。杨氏跟了王褒,极不情愿,可也无可奈何,但他还是在写契约时向王褒提出:"既然事已如此,您也应该向当初杨家买我时那样,将以后凡是要我干的事明明白白写在契约中,要不然我可不干。" 王褒这人擅长辞赋,精通六艺,为了教训便了,使他服服贴贴,便信笔写下了一篇长约六百字题为《僮约》的契约,列出了名目繁多的劳役项目和干活时间的安排,使便了从早到晚不得空闲。契约上繁重的活儿使便了难以负荷。他痛哭流涕向王褒求情说,如是照此干活,恐怕马上就会累死进黄土,早知如此,情愿给您天天去买酒。 这篇《僮约》从文辞的语气看来,不过是作者的消遣之作,文中不乏揶揄、幽默之句。但王褒就在这不经意中,为中国茶史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笔。《僮约》中有两处提到茶,即"脍鱼炰鳖,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茶,杨氏担荷"。"烹茶尽具"意为煎好茶并备好洁净的茶具,"武阳买茶"就是说要赶到邻县的武阳(今成都以南彭山县双江镇)去买回茶叶。从茶史研究而言,茶叶能够成为商品上市买卖,说明当时饮茶至少已开始在中产阶层流行,足见西汉时饮茶已相当盛行。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记载,三国时期吴王孙皓非常喜欢喝酒,每次大宴群臣,座客至少得饮酒七升(合现在斤多),哪怕不完全喝进嘴里,也都要斟上并亮盏说干。有位叫韦曜的官员酒量不过二升,孙皓对他特别优待,担心他不胜酒力出洋相,便暗中赐给他茶来代替酒,以茶代酒就来自于此。王濛是晋代人,官至司徒长史。据《太平御览》引《世说新语》:“王濛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住候,必云:‘今日有水厄。”这说的就是,王濛遇到有宾客前来,必定会以茶汤敬客,但因茶汤滋味较为苦涩,宾客都不怎么爱喝,所以往往要见王濛的客人总会说:“今日有水厄”。魏晋时期,茶饮渐行,但起初士大夫中多还不习惯饮,故把饮茶视“水厄”。此后,人们也戏称茶饮为“水厄”。 南北疆域的统一,极大推动了茶业的发展。《茶经》成书时间约在-年之间,此时陆羽主要隐居在湖州。最早的版本大约作于年:陆羽写于上元二年(年)的自传中已经提到著有《茶经》三卷。年前后,《茶经》曾有过修订,因而第四篇收录了一件刻有“圣唐灭胡明年铸”的风炉,所指即平定安史之乱的次年(年)。77年,陆羽接受颜真卿的邀请,参与编纂类书《韵海镜源》,期间可能根据接触到的文献增补了第七篇的内容。年之后,陆羽离开浙西,先后在江西、湖南和岭南活动,但第八篇对这些地方所产茶叶的记述远不如两浙那么细致,很可能传世的《茶经》在年前后已经完成。唐阎立本画萧翼赚兰亭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 唐宗室诗人李约云:“茶须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火之有焰者。以此来补充陆羽的三沸之法。“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以上老水,不可食也。”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年),盐铁使张滂建议,征收茶税,以增加财政收入。于是,在产茶州县的商运要道设官抽税,税率为1/10,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茶税从此开征,此后,茶税渐增。 《茶经·八之出》中,一共记载了8个道、4个州郡、44个县的名称。有的地方描述更为细致,甚至有某山、某村、某寺的具体名字。陆羽写这篇用功很深,用实地考察加收集资料的方式,将唐代大部分产区区域收入其中。虽然也落下了像扬州、夔州、眉州等茶区,那也只是白璧微瑕。若是把《茶经·八之出》中记载的地方标出,那的确就是一份唐代茶业分布图。 元 赵原陆羽烹茶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 饮茶当然不自陆羽始,但自陆羽和陆羽的《茶经》出,茶便有了标格,或曰品味。《茶经》强调的是茶之清与洁,与之相应的,是从採摘、製作直至饮,一应器具的清与洁。不过《茶经》最有意味的文字,却在卷下“九之略”: 城邑之中,王公之門,二十四器闕一則茶廢矣 茶最早被叫做荼,荼字最早见于《尔雅?释木》中的“槚,苦荼”,其中的荼字便指的是茶,晋代郭璞的《尔雅注》还对此作了比较详细的注解:“树小如栀子,冬生(常绿的意思),叶可煮作羹饮。”唐代中期(约公元8世纪)以前,“茶”写成“荼”,读作“tu”,清代训诂学家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也说:“今茶字在作荼……至唐朝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这些记载表明了“茶”字的使用,最早出自中唐“茶圣”陆羽的《茶经》。按陆羽的说法,茶有五种名号,一曰茶,二曰槚(jiǎ),三曰蔎(sh?),四曰茗,五曰荈(chuǎn)。其味甘,槚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方言》:“蜀西南人谓荼曰蔎。”《尔雅》上讲“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 在魏晋之前,茶作为小众的药物,采摘基本上是在农忙后的空闲时间里,也就是说采的基本上全是秋茶。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开始流行了起来,人们依照着惯性习惯,多数还是继续采摘制作秋茶。但随着人们饮茶品味的提高,渐渐发现,春茶要比秋茶好喝许多。到了隋唐时期,人们的饮茶就更加讲究了。喝秋茶的人也就更少了。到陆羽的《茶经》横空出世,倡导的就是春茶,由此上层社会基本已不用秋茶。西晋杜育的《荈赋》,非常难能可贵地为我们记录下了,在魏晋时期,饮茶开始流行之初的秋茶采摘情况。(注释:荈chuǎn茶的老叶,即粗茶)……惟兹初成,沫沈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释文:茶汤刚刚煎好时,粗糙的“沫”往下沉,轻细的“华”向上浮。靓丽得犹如积雪,灿烂得好似春花。 未完,待续…… 中国古美术 文展策划 自媒体 空间营造 文创 上海·黄浦区·南昌路49号 来访请提前预约 请长按并识别以上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huaf.com/hhxx/9458.html
- 上一篇文章: 七月去新和村看荷花
- 下一篇文章: 价格突破30元,目前行情创历史新高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