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有句谚语说“苏湖熟、天下足”,这句话虽然没有正史出处,但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该区域的物产丰富及富有。这里的苏湖,主要指杭嘉湖平原上沿太湖流域的江苏苏州、浙江湖州地区。的确,自宋以来,该区域是中国产粮基地和丝业生产加工的基地。今天我们就说说有关丝业致富的故事。

说道丝业,首当其冲就要说说湖州了,世界上最早的丝绸织物成品在湖州地区被发现,其距今多年,这里是全世界丝绸的发源地之一。大约在明万历至清康熙年间(十六至十八世纪)湖州南浔辑里村的生丝就已经行销全国,自上海在十九世纪中开埠以来,当地所产生丝以其“白、匀、细、圆、韧”的特点赢得海外市场。英国驻上海领事在年的海关报告提到湖州府是中国产丝最多的地区,而其中南浔镇居于首位。南浔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巨额财富,以至有民谚云“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在这样的背景下,也造就了一批豪绅巨贾,富可敌国的有钱人,为世人瞩目。

为了彰显这些靠丝业发财的巨富们,同时为了区分财富的多寡的,清光绪年间,在湖州南浔民间及江浙一带,对这些富商群体用动物来形容财富的多寡,逐步被统称为“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即刘大均在《吴兴农村经济》中提到:南浔以丝商起家者,其家财之大小,所谓四象、八牛、七十二狗者,皆资本雄厚,或自为丝通事,或有近亲为丝通事者。财产达千万两白银以上者称之曰象。五百万两白银以上不过千万者,称之曰牛,其在百万两白银以上不达五百万者则譬之曰狗。所谓象、牛、狗,皆以其身躯之大小,象征丝商财产之巨细也。。但对于这些富商的这种分级统称是一种民间说法,无正史考证,但这样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

“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中的四象是指:南浔最富有的四家刘家、张家、顾家和庞家四大家族,其中又以刘家为首,是南浔名富其实的首富。刘家的发家人名叫刘墉,此刘镛非彼刘墉(刘罗锅,乾隆时的宰相)。当刘镛发迹后,于年开始建造私家花园及家庙,,因慕元宋书画家赵孟所建莲花庄之名,而为自己的私家花园起名为小莲庄。小莲庄始建于光绪十一年(年),后经刘家祖孙三代四十的的经营,由刘承干于年建成。小莲庄占地面积平方米,其中荷花池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主要分外园和内园。

进入庄园,首先看到的一个建筑是一个方型的四面厅,应该叫做静香诗窟。静香诗窟的外面是整个小莲庄的中心(外园)——荷塘,约有十亩左右,荷塘的周边亭台楼阁,有多处赏荷观花的平台。 站在荷塘边,满眼绿意,风摇荷摆,婀娜多姿,依稀可见昔日的繁茂。

内园(后花园)主体是一座用太湖石堆砌的假山群,仿照唐代诗人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诗意取景。

听工作人员介绍说有三宝,一宝是碑刻长廊、二是御赐牌坊、三是九龙金匾。刘家作为南浔四象之首,不仅生意做得大,朝廷也有当官的,其中刘墉是二品官员。

碑刻长廊御赐牌坊九龙金匾“承先睦族”

小莲庄内,最宏大的建筑是刘氏家庙,家庙里面呈列了其家族在朝廷做官的官衔,的确是很厉害的一家人。家庙坐北朝南,从南至北依次为照壁、石牌坊、门厅、过厅、正厅和馨德堂等。正厅明间悬宣统皇帝御赐的“承先睦族”九龙金匾一块,以示刘家的荣耀。

小莲庄内,刘氏义庄旧址,现设立为“叔蘋奖学金展览馆”,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目前小莲庄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huaf.com/hhwh/11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