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画教程系列之临宋画出水芙蓉图国画荷
临宋画《出水芙蓉图》设色步骤 名称:《出水芙蓉图》画种:工笔花鸟尺寸:35×35厘米创作时间:年02月纸张:安徽产四尺净皮熟宣 绘制时间:15小时墨:一得阁瓶装墨汁颜料:上海马利大盒国画颜料笔:底纹笔、勾线笔、大白云 第一步: 淡墨勾勒花头,中墨勾反叶、枝梗。浓墨勾正叶。 宋人原作用线尤其是花头的用线非常细,墨色也非常淡,临摹的时候应该避免平时的用线习惯,尽量向原作靠拢。 正叶叶筋采用双钩方法为之,也有别于目前流行的正叶叶筋两边留水线的处理手法。 第二步: 淡淡的赭墨色(朱磦+墨+少许曙红)底纹笔刷底色。 干后用隔夜赭石(朱磦+墨调和后放置一夜)平涂三次底色(花卉、叶子等部分不涂)。隔夜色有渣滓,能出现比较粗糙的肌理效果,对衬托出花瓣的水灵感觉有一定的帮助。 淡白色平涂花头。 反叶、枝干平涂赭石色(赭石中可略微加入微量草绿)。正叶、莲蓬平涂老绿色(草绿+少许胭脂)。 第三步: 花头用淡曙红多次分染(用色一定要薄)。 染色时需要注意反瓣可比正瓣多染一到两次。 反叶、枝干用草绿分染,枝干部分采用两边往中间染的“染低法”。反叶叶筋两边留水线,接近于近代通行的正叶处理手法。随后反叶用淡朱磦从叶子边缘往根部倒染。 莲蓬用赭石色分染,最深处略加墨分染。 花瓣根部即莲蓬周围可用胭脂略加朱磦整体统染,这样染一下以后点花蕊的时候就容易让花蕊亮起来。 正叶用花青多次分染,要有意识的挤出正叶叶筋。越是根部这种挤的感觉越明显,到了边缘部分要弱化一些,始终保持整体的明暗关系要和谐,避免局部刻画过分 第四步: 正叶继续用墨青色(花青+墨)提染,淡墨青色(花青+墨)勾勒细叶脉。 花瓣互相掩盖的地方用极淡的灰绿色(三绿+少许墨)淡淡的分染一下明暗关系,千万不要染过了。 花瓣尖部用浓曙红局部提染后再用中等浓度的胭脂提染一下,胭脂为冷色,有别于曙红的暖色,提染一下胭脂,花瓣会红的更有层次,初学者在描绘别的粉红花头的时候也可以采用此法。 反叶。枝干整体罩染薄五绿(三绿+白色)。其中枝干是从中间往两边分染,反叶是从根部往边缘整体罩染。同时,用五绿提染一下莲蓬和莲子的亮面。 莲蓬周围的花瓣根部继续用淡胭脂色+少许朱磦整体统染。 第五步: 花瓣提染中等浓度的白色,这一步非常关键,处理手法不能雷同。有的地方是为了挤出反瓣,有的地方是为了衬托出上层的花瓣,所以有的地方可能提染在根部,有的地方可能提染在中间部分。总之,大部分的白粉还是提染在花瓣的中间部位,分别向根部和瓣尖分染开去。 淡曙红勾勒花瓣边缘、勾细花脉。 淡墨勾花丝,随后用桔黄色(藤黄+朱磦)复勒花丝。 淡花青复勒一下正叶的细叶脉。用笔可以略随意一些。 浓白色立粉点花蕊,干后用很淡的淡胭脂色在花蕊的中间微微再点一次,更好的表现花蕊的立体感觉。 正叶除了叶筋部分整体再次平涂一层偏绿的草绿色。 根据画面整体关系淡墨整体调整一下正叶的大明暗关系。淡赭墨色调整一下反叶的整体明暗关系。 浓胭脂点莲子的顶部圆点。 局部图 李晓明《工笔露珠画法》步骤图 第一步 线描勾形 第二步 描绘露珠,最需要注意的就是把握其“玻璃感”,同时需要考虑重力的影响,处于不同部位的露珠其形状不能雷同。譬如:小露珠正圆、大露珠扁圆,斜面上的露珠则需绘成垂露状。 画好物体后,在需要描绘露珠的地方用细笔中墨勾线,用线稍微虚一些,不要太笃实。 平涂底色。涂第一层底色的时候,露珠和周围物体平涂颜色一致即可。 第三步 露珠外部物体按照正常绘制步骤进行。外围再次罩染底色的时候需要空出露珠部分。 描绘露珠首先的分析光源方向,如本图是从左侧来光,那么我们可以在露珠的右侧微微描绘投影,用淡墨青色(花青+墨)分染两次即可。 露珠内部用墨青色(花青+墨)从中间往外斡染。需要注意的是:迎光那一面反而要染深一些,背光那一边要留亮一些,这是因为露珠透明而造成光线折射所产生的明暗效果。四周不必留水线,一直淡淡染开到边缘即可 第四步 用薄三绿从反光部位(右下方)往中间倒染。 左上方高光处先用薄白粉多次分染出一条亮的色带,待干红用浓白粉点染高光即可。 露珠在传统国画中描绘较少。因为露珠是透明的,描绘露珠的质感用传统手法来表现有一定的难度。 随着西洋绘画手法的传入,我们今天完全可以借鉴西画手段以及摄影效果来描绘露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在画面上不宜采用过多,以免破坏画面的整体效果。 文章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平台删除 国画鉴藏 传播国画、鉴赏、学习、收藏等艺术 长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huaf.com/hhhy/9740.html
- 上一篇文章: 我是雕刻师国画教程丨龚雪青工笔扇面荷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