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在年第六期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次见到肖老师的《一棵小桃树》,便为之倾倒,激赏不已!渴望能现场聆听肖老师的精彩演绎,年4月27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主办的全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教学观摩研讨会,在美丽的陶都宜兴邂逅了肖老师的美丽的《一棵小桃树》。

肖老师一直提倡的理念是:浅浅的教语文。是对当前花样繁多,标新立异的语文课堂的一次返本溯源。所谓“浅”不仅是由浅入深的“浅”,更应是由深入浅的“浅”。首先语文课堂不能没有“浅”,学习本身就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学不躐等,岂能陵节而施!其次不能一味的浅,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化繁为简。

肖老师的课堂理念、结构对我影响深远,听过肖老师的《一棵小桃树》受益良多,适逢我也正好上这一课,过程中有了一些新的思考,与大家商榷。

由浅入深的“浅”

当天的课只有肖老师没有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只是凭借一支粉笔,一张嘴巴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浸润在文本的海洋里。朴素的教学工具尤为彰显语言文字的力量,警醒人们:语文说到底还是最简单的“语言文字”!这是多么浅显的道理。

看似简单的文字的识记与品析应该是语文学科的根。当天肖老师的课堂没有字词教学与检查,自读课文要不要教或检查字词,暂且存疑与各位商榷。但是肖老师在引导学生读第四个批注时,学生把“桃核(he)”读成了“桃核儿(hu)”。老师没有订正,这是个多音字,只有当儿化口语时才读(hu),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老师应予以提醒。

肖老师的导入非常简单:你读出了什么?目的应该是唤起学生的预习记忆,为下一个环节张本。是一个浅显而又有效的环节。先让学生了解写了什么,再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实际上肖老师的课总体就是按这个思路来的。在年第六期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周建标先生在《看似寻常最奇崛》一文中把这一环节定位为“了解学情”。我是持保留意见的。学情的了解最好应该放在课前,不然即使了解了学情课堂上也难以调整!我还是倾向于这一环节是为了唤醒学生的预习记忆,为下一环节的品析奠定基础。由浅入深,自然地引导学生,顺畅的推进课堂。

如果是为了唤醒学生的预习记忆,窃以为肖老师的这个主问题(你读出了什么?)的设置有点宽泛了,与下一环节的三个疑问式的批注重复了。当你问学生读出了什么的时候,学生往往会往深处想,以显示自己思维的深刻,会尽量说自己读出了什么情感,什么感悟,而这又与三个疑问式批注的答案(关于文章的情感)大部分是重复的。这样会让一部分学生一上课就被挫伤了积极性。原因是,对这样宽泛的问题一部分同学不知如何回答,一部分能力差的同学不敢回答,在回答三个疑问式批注式时有些同学会认为这一问题已经回答过了,也丧失了回答的兴趣。

这个看似给学生思维松绑的问题,结果可能是让学生不知所措,课堂结构不畅。事实上课堂一开始学生是不在状态的,举手的了了无几。好在肖老师引导有方,一个“角落里的小桃树”与角落里的学生的类比激活了课堂。充分彰显了肖老师的教学机智。但如果这一主问题换成“文章写了什么?”学生们的反应我想会不会更好些,学生很自然的就会沿着文章的内容说下去。与下一环节的三个疑问式批注对情感的探讨完美衔接,也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比一上来就让学生说情感说感悟要更自然一些。

由深入浅的“浅”

肖老师课堂的主要环节放在了第二个批注上,用时27分钟。带领学生真正潜入文本,反复涵泳,在最浅显的字词中品咂出最深的意蕴。抓住了自读课文的特点,利用批注,让学生习得并运用好散文阅读的普遍方法:抓反复出现的细节描写,品文字背后的情感意蕴。这一环节最能体现一位老师的丰厚积淀,肖老师随机应变,深入浅出于文本,融会贯通于生活,用自己的精彩展现了学生的精彩,真正体现了“导读语文”的魅力。

这一环节深深吸引了我,现场录的视频看了不下十遍,为那文字间的深深浅浅而痴迷。自己也有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品读第二个批注旁的第四自然段:老师抓住“没出息”三个字,让学生寻读描写小桃树没出息的姿态的语句(这一环节的主问题)。学生很快找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点嫩绿儿。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师:这段文字中哪个词最能表现小桃树的“没出息”呢?

生:委屈。

老师追问:“那棵树长得很委屈,是说那棵树长得很——”

弱小、不健康、矮、没有营养等,学生一一回答。

老师小结:“一棵树长得很弱小,一棵树长的很不健康,一棵树长得很难看,一棵树长得很没营养,可是贾平凹都没这么说,他说什么呢?它长得很——委屈。这个词多有意思。”

接着,老师引导学生融会贯通于生活:“在校园里,你看到有个同学长得很弱小,怎么说?”——“他长得很委屈。”“你想要爸爸妈妈给你补营养了,会怎么说?”——“我长得很委屈。”

老师小结:“所以,陌生化词语的偶然运用,有时能有非常好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肖老师这个词语的解读可以说很精彩,现场气氛也很热烈,让学生多角度的体会了“委屈”的含义。老师总结出委屈的含义:弱小、不健康、很难看、没营养。我觉得此时还能更进一步,可以从委屈的本意再出发,委屈:受了不公正的待遇,心里感到难过。这是一个饱含情感的词,显然这个委屈是“我”的感受,“我”感到小桃树是委屈的,“我”认为我的小桃树应该更好。此时可以追问学生:“我”为什么感到小桃树是委屈的?引导学生在第一层原因(弱小、不健康、很难看、没营养)的基础上,找到第二层原因:“我”的爱,并由爱生怜。“委屈”二字确实写出了小桃树的不起眼,没出息,更蕴含了“我”的爱怜。披文是为了入情。

最后肖老师总结:陌生化词语的偶然运用,有时能有非常好的表情达意的作用。“陌生化”这个文学概念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会不会让学生产生理解障碍?这里是非常明显的修辞:拟人,为什么要避而不谈呢?还有一个细节,有位学生说“黄黄瘦瘦”有音韵美,肖老师说:中考考试啊?我认为拟人很美,音韵也很美,不能因为避中考而不谈!我们谈论某个问题不是因为中考,我们不谈某个问题也不应是因为中考!有些问题不是因为中考重要而是因为重要才中考!考试的问题很复杂,暂且不谈,但修辞对于语言表达的重要性毋庸讳言。

深入文本之后,肖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一颗小桃树?“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品读赏析之后,带领学生从文本深处跳出,升华情感,跳出此山中,识得真面目。真正实现了深入浅出,此处的“浅”是化繁为简后的“浅”;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浅”。肖老师并不满足于此,最后再次化繁为简,让学生用一个字来表达自己的收获。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反复把玩文字,那深深浅浅的文字在学生的心里浸润、流淌,是语文教学最美的风景,真是“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刘池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huaf.com/hhhy/5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