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所见唐代荷花空间分布及意象表达
摘要 西湖曲院风荷之景(来源:网络) “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通过梳理《全唐诗》中以“荷”为题的18首诗歌,以考证这些诗的创作地点为研究对象,同时运用数据可视化软件对诗歌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研究诗人对荷花的意象表达。结果显示,荷花在唐代分布的范围较广,诗歌创作地点集中分布在陕西、河南、浙江一带,这也反映了唐长安、洛阳、杭州等中心区具有较高的文人创作聚集度,诗歌中对荷花的表达也反映了在文人园林兴起时期诗人对荷花的欣赏角度及情感寄托的多样性。 荷花,此处指莲(Nebumbonucifera),睡莲科莲属多年生草本花卉。又称莲(本草纲目)、芙蕖(尔雅)、芙蓉(古今注)、菡萏(诗经),本文用其通称荷花。 荷花既可入诗,如《诗经》中“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亦可入画,如清代石涛的《墨荷图》;也可入文,如北宋周敦颐的名作《爱莲说》;还可入景,如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荷花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古典文学作品可研究荷花的审美意象和空间分布,丰富古典园林实物和精神的内容。 《墨荷图》轴,清,石涛绘 1.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以《全唐诗》数据库为资料来源,以其中题目中包含“荷”的诗歌为研究对象。《全唐诗》库共收录唐代诗人人所作诗歌首,共计卷。以“荷”为题进行模糊检索,共有34首诗歌以荷为题。首先借助其他研究文献和历史典籍对这些诗歌的写作对象及创作地点进行逐一辨析,确定具有研究价值的诗歌,然后借助数据可视化软件对诗歌进行空间分析,探究其空间分布的特征,最后通过对诗歌进一步的解读分析文人对荷花的审美表达。 《全唐诗》中以“荷”为题的诗歌统计表 2.《全唐诗》中以“荷”为题的诗歌分析 唐代是古典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多数诗人为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而入世,幸运者如写下“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绅官至宰相,不幸者如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政途坎坷,深受病痛折磨,最终自沉颖水。受政治所迫或是自发出游都激发了唐代诗人发现自然,感受自然,借自然而抒情的现象,这便属于诗歌空间版图的分布。王兆鹏教授通过统计分析唐宋诗歌作者的籍贯,探究唐宋诗歌版图的分布与位移,之后与“搜韵”合作创建了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可寻迹诗歌作者一生的足迹。对唐诗的解读可以获取非常有价值的历史信息。 2.1写“荷”诗歌的创作地点考证 借助已有历史文学资料研究以上34首诗歌,其中9首诗歌虽题中有荷,但内容并未写荷。此外,7首诗歌由于诗中未提及与地点相关的内容,加之资料缺乏,目前无从考证其创作地点,包括元稹的《高荷》、李群玉的《新荷》、白居易的《衰荷》、李群玉的《新荷》、陆龟蒙的《秋荷》、韩偓的《荷花》、齐己的《观荷叶露珠》、温庭筠的《荷叶杯·一点露珠凝冷》,可研究的诗歌剩下18首。 18首诗歌中除明确点明荷花地点的诗歌如:济阴、杭州、虢州、曲江等,还有一部分未明确显示地点,在此借助已有文献研究和文本分析工具分别对其辨析。例如《曲池荷》创作于永徽三年(年),时卢照邻正求学从师王义方,王义方于贞观二十三年(年)——显庆元年(年)任洹水(今河北省大名县西)、云阳(今陕西淳化县西北)丞,卢照邻于永徽四年(年)离开洹水,因此这首诗的创作地点应该在洹水。 写“荷”诗歌及创作地点统计表 2.2诗中所见荷花地点分布分析 根据以上荷花创作地点的辨析,采用可视化的方式实现文本的空间再现。18首可以考证描写荷花地点的诗歌分布于全国10个省份,北至山西,南至湖南江西,西至四川省、东至浙江都有荷花的分布,这表明了荷花在唐代分布的范围较广。以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看,荷花生长分为人工栽植和自然生长为主。从下图可见陕西、河南、浙江写荷的诗歌较多,主要集中在西安、洛阳、杭州等在唐代文人分布较多的地方(唐宋文学编年地图中记录截至年西安共有63位诗人停留,作诗首,洛阳共有54位诗人停留,作诗首,杭州共有43位诗人停留,作诗首)。 写“荷”诗歌分布省份图 从写“荷”诗歌的影响范围图可见,以陕西、河南为主的北方诗歌中心和以杭州为主的南方创作中心。 写“荷”诗歌热力图 3.荷花在诗歌中的审美意境 文人喜爱荷花,爱它靓丽的外形,更爱它高洁的品质。写荷花的诗歌在历史认知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通过分析诗人对荷花的欣赏角度和情感寄托能反映出文人对景物的理解。 3.1若动若静,变化之美 李峤的《荷》写荷“风来香气远,日落盖影移”,诗人借“风来”“日落”将本来静态的荷花展现出香气悠远,叶影变化的动态之感,用时间和空间全方位的展现香气四溢的荷花。施肩吾的《夏雨后题青荷兰若》中“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泄水银”,将风吹雨后荷叶泄水比喻为青玉盘泄水银,将荷叶的形态色彩用动态的景象生动的展现;同样,齐己的《观荷叶露珠》虽写露珠,但露珠的形态变化全因荷叶的摆动所致,从侧面表现了荷叶的承托露珠的形态。 3.2体物察形,自然之美 李群玉的《新荷》用“田田八九叶,散点绿池初”写出了荷花初生的形态,“嫩碧才平水,圆阴已蔽鱼”,则展现了新荷荷叶的嫩碧和已经可以遮住池中鱼的大小。羊士谔的《南池荷花》用“芳意过湘沅”写出初夏荷花的开放越过湘江与沅江地区,展现了湘沅一带荷花盛开的浓浓夏日气息。白居易的《草堂前新开一池,养鱼种荷,日有幽趣》写道“红鲤二三寸,白莲八九枝”,诗人在自己的草堂养鱼种荷,红鲤与白莲相印成趣,体现了几分自然的野趣。 3.3由象入神,意境之美 《杭州北郭戴氏荷池送侯愉》中诗人用“折花”来赠送要归去的友人,荷花深刻的反映了诗人对友人不舍和美好寄托,既是礼物,也是情谊。白居易的《衰荷》虽写的是荷花在萧瑟的秋意中花残叶干,但却反映了生命不息的禅意,诗人将自己喻荷,在困苦面前依旧保持风骨。温庭筠的《荷叶杯,一点露珠凝冷》中写道“绿茎红艳两相乱”,清晨的荷塘花叶杂在一处,分辨不清,借此场景表现秋日离愁之感,情景交融,婉转含蓄。 4.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将文学解读、地点分析和意向审美分析相结合,有助于从多元视角下了解荷花的发展和文化内涵。荷花备受历代文人亲睐,在中国园林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其空间分布范围的研究有助于丰富荷花种植史,了解古代荷花的种植和生长条件。本研究将《全唐诗》中的部分写荷诗歌创作地点加以分析,揭示了荷花在唐代的大致生长范围。这与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是相关联的,文人受时代影响而进行各种活动,写荷诗创作地点既展现了荷花在唐代的生长区域,又深刻的反映了诗人的活动和情感。古人写荷常常经历由形入象,由象入境的历程,即从客观的反映荷花,到主观的表达荷花,再到借荷花以抒情。解读古人多元的赏析角度和表达方式(季相、形态、气味、数量、动态、意境等),有助于了解荷花在古典园林中的应用及文人对荷花的品鉴,指导设计实践中对荷花的应用以及对设计灵感的启发。 注:本文节选自期刊论文《全唐诗所见唐代荷花空间分布及意象表达初探》 原文出处:孙雅伟,王洪成.《全唐诗》所见唐代荷花空间分布及意象表达初探[J].中国园林,.35(增刊):21-24. 主主编编:王洪成 执行主编:杨杨宁 编主编辑:杨杨宁 审主编核:孙雅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huaf.com/hhhy/5330.html
- 上一篇文章: 每日一点描写荷花的11首古诗词,快来收藏
- 下一篇文章: 教程夏天到了,荷花这样画有趣又好看